入髓无声春气骄,填胸幽愤赖渠消。
玉山此际何妨倒,坟土他年不用浇。
北海坐宾常故满,少陵社日岂辞邀。
惊秋客意偏宜饮,得句还堪慰寂寥。
饮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饮后》是宋末元初诗人黎伯元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精湛的艺术造诣,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诗歌原文:入髓无声春气骄,填胸幽愤赖渠消。玉山此际何妨倒,坟土他年不用浇。北海坐宾常故满,少陵社日岂辞邀。惊秋客意偏宜饮,得句还堪慰寂寥。
诗歌背景与作者:
- 黎伯元(1289~1360),字景初,号东山野逸,是宋末元初的著名诗人、散文家。他的诗歌多反映了时代的动荡和个人的情感世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诗歌赏析:
- 从艺术手法上看,《饮后》采用了典型的七言律诗形式,每句七个字,共四联,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第一联“入髓无声春气骄,填胸幽愤赖渠消”,以春天的自然景象比喻内心的感受,既形象生动又富有哲理意味;第二联“玉山此际何妨倒,坟土他年不用浇”,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第三联“北海坐宾常故满,少陵社日岂辞邀”,则展现了诗人广结朋友、乐于交往的性格特点;最后一句“惊秋客意偏宜饮,得句还堪慰寂寥”,则揭示了诗歌创作对于诗人心灵的慰藉作用。
历史影响:《饮后》作为宋末元初的重要文学作品之一,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人张溥在《题刘静修<饮后>》一诗中称赞其“诗如太白之天马行空,不拘一格,令人叹为观止”,可见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现代解读:在现代社会,人们可以从《饮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生感悟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等内容,都值得现代人学习和借鉴。特别是在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需要通过诗歌来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饮后》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读者,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代诗词的美,还可以从中领悟到生活的哲理和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