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赋七首 其五

梧桐生岩阳,下俯清涧浔。
柯叶雨露滋,凤凰宿其阴。
禀材一何良,裁作绿绮琴。
被以弦朱丝,缀以徽黄金。
澹然三尺中,实涵太古心。
唐虞世已远,末代崇哇淫。
匪无南风曲,欲鼓孰知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杂赋七首·其五》是王祎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和谐生活的向往。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
    梧桐生岩阳,下俯清涧浔。
    柯叶雨露滋,凤凰宿其阴。
    禀材一何良,裁作绿绮琴。
    被以弦朱丝,缀以徽黄金。
    澹然三尺中,实涵太古心。
    唐虞世已远,末代崇哇淫。
    匪无。

  2. 主题思想

  • 山水之美:诗中描写了清澈的涧水和茂盛的梧桐树,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风景画面。
  • 文化传承:通过制作绿绮琴的过程,诗人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反映了他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 社会批判:诗中的“唐虞世已远,末代崇哇淫”表达了对时代风气的批评,暗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1. 艺术特点
  • 语言简练:诗歌的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但每一句都饱含深意。
  • 意象丰富:诗中运用了多种自然意象,如梧桐、清涧、凤凰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 结构严谨:诗歌的结构紧凑,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主题,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1. 历史背景
  • 作者生平:王祎生活在宋代,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
  • 文学价值:《杂赋七首·其五》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被视为宋诗的代表作之一。
  1. 文化影响
  • 审美情趣: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美好的追求,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审美情趣。
  • 思想内涵: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和谐、宁静生活的追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杂赋七首·其五》不仅是一首表现自然美景的诗歌,也是一首蕴含深刻思想情感的作品。它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和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美好时代的赞美。同时,这首诗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宋代文学和社会风貌的窗口,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