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义门诗

稽古圣神,明德修身。
首念九族,一身之分。
族不易睦,睦之以亲。
族不徒叙,叙之必惇。
惇惇亲亲,民变俗淳。
比屋可封,孰焉美名。
盖闻其风,降自华勋。
昔之所亲,今为涂人。
昔之所惇,今反少恩。
后圣继作,建极叙伦。
汨没之中,善端或明。
义夫节妇,孝子顺孙。
有一于此,朝上夕旌。
矧自祖父,至于后昆。
缌功以降,娣姒异姻。
内外执役,千指孔群。
同牢共食,爰及犬豚。
堂奥之内,惇睦风存。
节义孝顺,百行具闻。
义孰大焉,宜书其门。
余长浦阳,邑有郑君。
华其五世,八世复新。
蠲徭之命,自天申之。
郑君曰噫,曷以称之。
聚骸有土,聚谷有囷。
将广此义,恤荒惠贫。
敢曰自佚,以病乡邻。
吾忍安之,惟义是遵。
余谓郑氏,尧舜之民。
世世弗替,用徵斯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郑氏义门诗》是元代诗人林以顺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这首诗通过对郑氏家族的描绘,展现了儒家伦理道德和家族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四言形式,每句四个字,简洁明了地表达了主题。其结构严谨,内容充实,不仅反映了郑氏家族的宗族关系和伦理道德,还深刻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和家族责任的思考。此外,诗中还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比屋可封,孰焉美名”,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家族关系,突显出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性。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角度来看,郑氏义门诗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更是元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但同时也是文化繁荣、思想活跃的时代。《郑氏义门诗》中的家族观念和伦理道德,正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产物。通过对郑氏家族的描述,诗人不仅赞颂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和睦与忠诚,也批判了那些因亲情而忽视社会责任的行为。这种对于家族和社会的双重视角,体现了作者对于传统美德的坚守和对于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

从艺术价值和审美影响来看,郑氏义门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元代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语言精炼而富有哲理,情感真挚而深沉,无论是对于当时的文人士大夫还是后世的研究者们,都有着不可忽视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此外,郑氏义门诗还启示了人们对于家族观念、社会责任以及个人修养的深层次思考,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提升个体品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郑氏义门诗》不仅是一首反映家族伦理道德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的社会风貌、家族观念以及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同时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反思自身行为和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契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