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曲 野客

春归不恋风光住。
向老拙问讯槎父。
叹匡山李白飘零,寂寞长安花雨。
指沧溟铁网珊瑚,袖卷钓竿西去。
锦袍空醉墨淋漓,是万古声名响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鹦鹉曲·野客》是元代诗人冯子振的文学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该作品:

  1. 作品概述与作者身份
  • 作品背景:《鹦鹉曲·野客》作为元代诗歌,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深刻感悟。
  • 作者介绍:冯子振,字海粟,自号瀛洲洲客、怪怪道人,是元代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多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1. 作品原文及其解读
  • 诗句原文:“春归不恋风光住。向老拙问讯槎父。叹匡山李白飘零,寂寞长安花雨。”这些句子描绘了作者对自然景色和历史的感慨。春天虽美,但并不留恋于繁华的风景,转而向简朴的生活靠近。诗人通过“老拙”和“槎父”等意象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叹匡山李白飘零”一句,借用历史上著名诗人李白的经历,展现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 深层含义: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历史人物的描写,《鹦鹉曲·野客》不仅展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还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作品中流露出的旷达之情、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都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弦。
  1. 文学价值与影响
  • 艺术特色:冯子振的诗歌在语言运用上讲究韵律美和画面感,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使得作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如“指沧溟铁网珊瑚”,通过海洋与珊瑚的比喻,展现了大海的广袤无垠以及其中蕴藏的无限生机。
  • 社会反响:作为元朝的文学瑰宝,《鹦鹉曲·野客》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赏和传播。它的创作不仅丰富了元代文学的宝库,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鹦鹉曲·野客》不仅是一首表达对自然美景和历史情怀的诗歌,更是冯子振独特艺术风格的体现。它以其深刻的情感、精湛的艺术手法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于喜爱文学的读者而言,深入了解并欣赏《鹦鹉曲·野客》,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享受和文化上的提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