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城操

白骨筑长城,长城不可穴。
十日哭长城,长城为我裂,白骨斑斑食红血。
抱骨著心肚,白骨作人语。
君不见淄之水喁喁,至今下有比骨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崩城操》是元末明初诗人刘炳所创作的诗歌。以下是对这部文学作品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崩城操》的创作背景是在元朝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诗人刘炳通过这首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深切感慨。
  2. 文学价值:《崩城操》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体现在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上。诗中的“朝从城上哭,暮从城下哭”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日夜思念故国、哀悼君主的情景。同时,“夫君死兮身可赎”表达了诗人对于忠诚和牺牲的崇高追求。
  3. 艺术特色:《崩城操》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和深沉悲壮的情感表达上。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如“长城与云齐”与“化为泥”,以及反复咏叹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此外,诗中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也使得整首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
  4. 历史影响:《崩城操》的历史影响体现在它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上。许多后来的文人墨客在面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时,往往会借鉴这首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古典文学。

《崩城操》不仅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容的诗歌,也是一部艺术性极高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元末社会的现实状况,也展示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才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