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齐政楼

层楼拱立夹通衢,鼓奏钟鸣壮帝畿。
万古晨昏常对待,两丸日月自双飞。
寿山树色笼佳气,御水波光荡落晖。
手把阑干频北望,心如征雁独南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齐政楼》是元末明初作家张宪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楼阁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共处,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以下是对作品的介绍:

  1. 创作背景:《登齐政楼》的创作时间是在元末明初,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张宪作为一位有志之士,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未来的期待。此诗作于作者任浙江布政使期间,其时正值明朝建立之初,天下尚未完全统一,战乱频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张宪通过登高望远,以抒怀国之情。
  2. 文学风格:《登齐政楼》采用了典型的七言律诗形式,结构严谨,韵律和谐。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如“万古晨昏常对待”中的天地永恒之意,“两丸日月自双飞”中的天地运转之景,以及“手把阑干频北望”中的孤独感怀。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景色,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诗人的情感,使得整首诗歌既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又不失深厚的文化底蕴。
  3. 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上,《登齐政楼》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审美视角。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诗中运用了象征手法,如“寿山树色笼佳气”中的寿山(即泰山),象征着国家的昌盛和文化的繁荣,而“御水波光荡落晖”则寓意国运昌隆,人民安居乐业。此外,诗中也融入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体验,如“手把阑干频北望”,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和对远方家乡的无尽思念。

《登齐政楼》不仅是张宪个人的抒情之作,更是元末明初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和平与发展的向往。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精湛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传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