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其二 暮登新安镇城楼

荒草寒烟,几年不到新安路。
旧时行处。
流水迷官渡。
万里风埃,掇送流年度。
伤迟暮。
东驰西骛。
俯仰成今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点绛唇·其二暮登新安镇城楼》是元代诗人邵亨贞的一首词作。下面将对这首词进行更为详细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邵亨贞,元代文学家,字仲辉,一字子晖,号东山逸民,兰陵(今山东苍山县)人。他的作品多以咏史抒怀见长,语言优美,富有情感。其代表作《点绛唇·其二暮登新安镇城楼》便是其中佳作之一。
  1. 原文及注释
  • 原文如下:
    暮倚高楼,
    太湖西畔,
    青山近。
    雁边云暝,
    目力随天尽。
    落日平芜,
    点点余烽烬。
    西风紧,
    乱沙成阵。
  • 译文:傍晚我独自登上高楼,太湖之西,青山环绕。大雁南飞,天空渐暗,我的视线也随之模糊。夕阳映照在平坦的原野上,烽火的余烬点点闪烁。西风吹来,沙石成阵。
  1. 赏析与鉴赏
  • 该词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登高望远的画面。作者在高楼之上,遥望着太湖之西,青山环抱的景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辽阔和壮美。随着天色渐暗,视线也随之模糊,这种对比增强了词作的情感深度。
  • 词中“落日平芜”,“乱沙成阵”等描绘,不仅生动地表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也体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这种表达方式使得整首词充满了哲理意味。
  • 从艺术手法上看,此词运用了多种修辞技巧,如比喻、拟人等,使整首词意象鲜明,感情丰富。
  1. 文化价值与影响
  • 《点绛唇·其二暮登新安镇城楼》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座文化的桥梁,连接着古代与现代,传统与创新。它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风貌,同时也展现了作者深刻的人生感悟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 该词作为元代诗词的代表作品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和文人通过对该词的研究,不仅深化了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理解,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1. 创作背景
  •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虽然历史记录不多,但根据现有的史料可以推测。该词可能写于元代晚期或明初,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民生疾苦,文人通过诗歌寄托哀愁,抒发情怀。邵亨贞的这首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点绛唇·其二暮登新安镇城楼》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它是元代诗词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