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病违朝谒,依然向日心。
不见清溪上,葵花一院深。
咏园中杂花十三首葵
介绍
。
《咏园中杂花十三首·葵》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组诗,共十二首。此诗写于作者晚年退居故乡带湖时,全篇用比兴手法,借物抒情;以“葵”自喻,赞颂自己虽身处污浊的官场而心怀高洁的情操。
《咏园中杂花十三首·葵》
葵有好根深,葵无恶叶鲜。
欲知身外事,惟向眼中看。
——杨万里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之一,全篇用比兴手法,借物抒情;以“葵”自喻,赞颂自己虽身处污浊的官场而心怀高洁的情操。
在《咏园中杂花十三首·葵》里,“葵有好根深,葵无恶叶鲜。”这两句诗描绘了葵花朵朵挺立
相关推荐
卧病违朝谒,依然向日心。 不见清溪上,葵花一院深。 注释:虽然卧病在床,不能上朝侍奉皇帝,但我的心依然向着朝廷,向往着皇帝的尊敬与荣耀,就像向日葵一样坚定地向阳生长。我在清溪这个地方,看到盛开的葵花已经将院子覆盖,它们都心向着太阳,一如我..
卧病违朝谒,依然向日心。不见清溪上,葵花一院深 王立道的《咏园中杂花十三首·其一·葵》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园中杂花葵的独特魅力。全诗如下: 卧病违朝谒,依然向日心。 不见清溪上,葵花一院深。 注释: - 野人悬磬室:“野人”可能指诗人自己或隐士,“悬磬”意为磬音断绝,形容清贫或隐居生活。 - 那得粟千罂: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艰辛。 - 且共搴芳实:“搴”指采摘
迎风如欲斗,彻曙不知啼。旧得尸卿术,栽花总似鸡 王立道,明朝常州府无锡人,字懋中,号尧衢。嘉靖十四年进士,授编修,著有《具茨集诗文》六十余篇。他的诗歌多抒发个人情感或描写自然景物,语言简练而不失文采。其作品《咏园中杂花十三首 其三 鸡冠》,以鸡冠花为题,描绘了鸡冠花在早晨阳光下迎风挺立的景象,以及它在黎明时分的无声歌唱和顽强生命力。 诗中“迎风如欲斗
注释: 葵:这里指向日葵。百虫:各种昆虫。堕入诸花趣:堕入百花的情趣。有情与无情:有情感的和没有情感的,指人、动物等。常爱中园住:经常喜欢住在花园里。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向日葵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诗名:咏园中杂花十三首·葵 山人卖卜归,满砌正芳菲。 不堪悬竹杖,留取市荷衣。 注释解释: - 《咏园中杂花十三首·葵》:这是明代王立道的一首描绘园中葵花的诗作。 - 山人:指隐居的人。 - 卖卜:古代的一种占卜方式,用龟甲或兽骨进行占卜。 - 归:返回,归来。 - 满砌:覆盖整个台阶。 - 芳菲:芳香美好。 - 竹杖:用竹子制成的手杖。 - 留取:保留下来。 - 市荷衣:购买荷花的衣服。
第一首 密蕊与繁枝,参差间竹扉。 红芳虽自媚,绿刺罥人衣。 注释:花朵密集的枝条和繁茂的枝叶交错在一起,参差不齐地穿过竹门。虽然红色的花瓣很美丽,但绿色的刺会挂在人的衣物上。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园中杂花的景象,以“密蕊”与“繁枝”形容花的繁茂,用“参差”来形容竹门的排列方式,通过对比红色与绿色来突出花朵的美丑。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和人类生活的矛盾态度
昔闻彩作花,花却春罗似。诗句释义与译文: 1. 诗句释义: - 昔闻彩色作花:过去曾听说有色彩斑斓的花朵。 - 花却春罗似:这些花朵却如同春天的绸缎一般美丽。 - 欲觅剪刀痕:试图寻找那些花朵被剪刀修剪过的痕迹。 - 尽付东风里:所有的美丽都随风飘逝。 2. 译文与注释: - 译文:我曾听说有色彩缤纷的花朵,但它们的美丽却宛如春天的丝绸一样。我试图找到那些曾经由剪刀修剪过的花朵的痕迹
丰茸斗春色,枝叶何娟娟。弱质难栖凤,从教香麝眠。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与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它以生动的笔触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石竹花的独特魅力。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界的赞美之情,还能够从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与价值。诗中通过石竹花的形象,传达了作者对生命、自然和人生态度的思考。 “丰茸斗春色,枝叶何娟娟。”这句诗描绘了石竹花在春天里竞相绽放的景象
注释与赏析: 葵:向日葵,因其花盘呈圆形,故称葵。 擢颖疑瑶华,攀条乱素手——比喻花朵的娇艳,如同瑶华一般美丽。 酣歌不自聊,助予一搔首——形容诗人陶醉于园中的美景之中,情不自禁地吟咏歌唱。 译文: 在园中看到那些美丽的杂花,就像看到了瑶华一样美丽。我攀着枝条欣赏它们,不小心弄乱了我的手帕。我忍不住陶醉其中,唱起了歌来表达我的愉悦
【注释】 葵:一种植物。 金气应:指秋天的阳光。 向栏干:向着栏杆。 莫作朝簪比:不要与早上戴的官帽相比。 朝簪:朝服上的簪子,这里泛指官员的帽子。 唯宜戴箨冠:只有适合戴着竹皮包成的帽子。 箨:竹笋的外层。 【赏析】 首句“秋园金气应”,写诗人在秋园中看到阳光照射下的金黄色的菊花,感到格外耀眼。颔联两句“莫作朝簪比,唯宜戴簑冠”是对菊花的赞美。诗人认为,菊花虽然不像朝中官员那样高贵、华丽
诗句原文: 长伴百花开,不共百花老。 误却送春诗,只疑春正好。 译文: 葵花常与百花相伴,共同迎接春天的来临。然而,当其他花卉开始凋谢时,葵花依然盛开,不会随着季节的更替而老去。因此,诗人误以为春天一直持续,没有结束。这里的“误却”指的是诗人误以为春天一直延续,并没有结束。“只疑”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状态的留恋和不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葵花与百花共同迎接春天的景象
碧绿的树木攀到尽头,黄莺啼鸣声渐止。 一朵朵花儿接连绽放,常似二三月时景。 注释: 1. 碧树攀欲尽:碧绿的树木攀到了尽头。 2. 攀欲尽:形容树枝繁茂,几乎要爬到天上去。 3. 黄鸟啼正歇:黄莺的啼鸣声渐渐停止。 4. 黄鸟啼正歇:形容春天即将过去,黄莺的啼鸣声也渐渐减少。 5. 一花复一花:指园中的每一朵花都像新的一样,不断开放。 6. 常如二三月:形容这些花儿开得非常旺盛
诗句注释: - 抱质宜素秋 - 抱质:指葵花的花朵形态。 - 宜:适合。 - 素秋:秋天,形容时节适宜。 - 开花如白槿 - 开花:指葵花开放。 - 白槿:一种植物,这里比喻葵花的颜色纯洁。 译文: 在秋天,我看到了一株美丽的葵花,它的花朵洁白如雪,绽放着纯净的美。它与白槿花一样,都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纯洁。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葵花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