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羽殷勤亢谷风,息肩迟暮委墙东。
销魂万里生前果,化血三年死后功。
香老但邀南国颂,青留长伴小山丛。
堂堂背我随馀子,微许知音一叶桐。
正落花诗十首
介绍
《正落花诗十首》是明末清初诗人王夫之创作的一组七言诗,包含十首作品。
这组诗作不仅展示了王夫之的文学才华,还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对世事的深刻思考和感慨,值得读者深入探究。
相关推荐
这首诗的内容和风格都十分独特,它以独特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作者的才情与情感。以下是逐句的解释: 弱羽殷勤亢谷风,息肩迟暮委墙东。 “弱羽”比喻诗人自己的才华和志向,就像鸟儿的羽毛柔弱却充满力量;“殷勤”则描绘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和执着。“亢谷风”指的是诗人在逆境中依然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貌;而“息肩”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同时也透露出他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注释】 锦阵风雌夺葆幢:指春风吹来,花落满地。锦阵,指繁盛的花。风雌,形容春风吹得猛烈。葆幢,古代的一种仪仗用的幡旗(大旗)。这里比喻落花如旗。 万群茶火怯宵摐:意思是万朵鲜花在夜幕中摇曳、颤抖。茶火,这里借指花火,即烟花。宵摐,这里指烟花的爆竹声。 烧残梁殿缃千帙:意思是烧毁了梁朝宫殿里的藏书。梁,指南朝梁武帝萧衍,他建了很多书斋,收藏了大量的书籍。缃,黄色,这里指书的颜色。千帙,一千卷。
蒸云暄日尽淫威,小槛低檐判不肥。 丰草但荣时则可,啼禽空絮是耶非。 枝枝叶叶苏君在,燕燕飞飞戴女归。 昨梦不成仙径杳,盈盈一曲问津稀。 注释: 1. 蒸云暄日尽淫威:形容天气晴朗,阳光明媚,万物生长旺盛的景象。 2. 小槛低檐判不肥:指小门小窗,低矮的屋檐下,即使有花也显得不那么鲜艳和富丽。 3. 丰草但荣时则可:表示只有当春天来临,草木茂盛时,才值得欣赏。 4. 啼禽空絮是耶非
【注释】 正落花诗:即《落花》,唐崔护有《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人遂以此为题作诗。《正落花》即指这首诗。 游魂化密故饶甘:游魂,即飘荡不定的游魂。化密,即化为幽渺迷离的形态。故饶甘,即因而得到一种甜蜜的享受。 怕扇蜂潮闹不堪:怕,恐怕。扇,扇动。蜂潮,即蜜蜂成群结队飞行时所发出的嗡嗡声。闹不堪,即扰动不安。 忧寄上天埋下地:忧,忧虑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的七绝。诗人借咏物抒发自己的情感。前四句写花,后两句写人。全诗意境清幽,语言简练,寓意隽永。 (一) 正落花 —— 正当花开时节,落花满地。 昔昔回头 —— 那娇艳欲滴的花朵,曾经多么令人留恋,如今却凋零了。 轻 —— 形容花儿的花瓣儿随风飘落的样子。 苔情 —— 指青苔。苔,一种植物。苔藓生长在岩石或潮湿的地方,常附着于地面和墙壁,呈青绿色。苔藓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
【注释】 卷得:卷起。垂帘:古代的一种遮蔽物,用以避风挡雨。试卷帘:即卷起垂帘。元来犹剩一枝尖:原来垂帘中还剩下一枝花蕾未开。逗红仿佛回塘远:好像那红艳的花朵在池塘边远远地映衬着。逗:逗引、吸引。仿佛:好像;回塘:曲折的池塘;坠玉:形容花苞洁白如玉。参差:不整齐的样子。曲岸:弯曲的河岸。泯泯(mǐmiǎn弥缅):水波荡漾貌。画鹢(yìyi益毅):古代一种船名。鹢,大鸟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赌命奔尘掷一绯,千秋何有大椿围。 争天晴雨邯郸帜,死地合离玉帐机。 周易击蒙凶不吝,春秋雠战义无讥。 朱殷十步秦台血,耻向青阳赋式微。 逐句释义如下: 1. 赌命奔尘掷一绯:形容为了某种目的,不惜一切代价,如同投掷一绯(一种红色丝带)一样,不顾一切。 2. 千秋何有大椿围:千秋万世,有谁能像神树大椿那样屹立不倒?这里比喻那些长寿和永恒的存在。 3. 争天晴雨邯郸帜:争夺天下
【赏析】 此诗为作者对落花的咏叹,抒发了自己飘零无定、漂泊不定的心情。 “正落花诗十首”,是诗人自题。落花,即指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寓有作者的思想感情。落花本无心去,却反被风送还,正如诗人无意去而偏遇离骚之厄,所以诗人以“飘零”来概括自己的处境和心情。“谱牒宜收倩谢翱”,意思是说:我的身世经历应该写进史册,让后代的人知道吧!“谢翱”,五代南唐著名诗人,字重光,号放翁。据《新五代史》载
下面是对“正落花诗十首”的逐句解释: 1. 弱羽殷勤亢谷风:形容诗人在面对困难时,如同弱小的飞鸟努力振翅高飞,不畏艰难。 2. 息肩迟暮委墙东:表达了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愿意在夕阳下,静静地坐在墙边,享受宁静的时光。 3. 销魂万里生前果:描述了诗人对人生经历的深切感受,仿佛经历了万里之遥,体验了人生中的种种滋味。 4. 化血三年死后功:意味着诗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牺牲
正落花诗十首 其一 高枝第一惹春寒,低亚密藏了不安。 作色瞋风凭血勇,消心经雨梦形残。 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高枝第一惹春寒,低亚密藏了不安,描绘了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景象。而作色瞋风凭血勇,消心经雨梦形残,则描绘了风雨过后,世界依旧荒凉的画面。这种对比,既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叹,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