倬彼梧桐树,结根在幽林。
栽培人力厚,沾濡风露深。
日夜之所息,毫芒成丈寻。
可以栖凤皇,可以制瑟琴。
苟其初生时,植之无美根。
暴之以风日,残之以斧斤。
本株渐凋瘁,枝叶安得存。
如是求其用,奚啻千里云。
梧窗赠林县博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梧窗赠林县博坛,其一”是明代诗人方献夫所创作的古诗。这首诗以其精湛的文学技巧和深邃的哲理寓意,在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梧窗赠林县博坛·其一》通过梧桐树的成长历程,寓意深刻,富有哲理。首句“倬彼梧桐树,结根在幽林”以“倬”字开篇,形象地描绘了梧桐树生长在幽静的环境中。诗中的梧桐树象征着坚韧和不屈的精神,它的成长过程象征着一个人或事物从弱小到强大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往往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和充足的支持。第二句“栽培人力厚,沾濡风露深”进一步强调了人为努力的重要性,表达了只有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追求,才能让事物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升。
诗的第三句“日夜之所息,毫芒成丈寻”则描绘了梧桐树日日夜夜的生长过程,毫芒指的是极其微小的形态变化,而成丈寻则意味着其巨大的体积和高度。这一描写不仅展示了梧桐树生长的速度和规模,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积累。
最后一句“可以栖凤皇,可以制瑟琴”则是对梧桐树实用价值的肯定。凤凰和琴瑟都是高贵与和谐的象征,它们的存在为梧桐树增添了一层文化和艺术的内涵,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述,更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向往。
《梧窗赠林县博坛·其一》不仅是一首表现自然美和生命力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哲理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某些特点和人文精神。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词的魅力,还可以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