倬彼梧桐树,结根在幽林。
栽培人力厚,沾濡风露深。
日夜之所息,毫芒成丈寻。
可以栖凤皇,可以制瑟琴。
苟其初生时,植之无美根。
暴之以风日,残之以斧斤。
本株渐凋瘁,枝叶安得存。
如是求其用,奚啻千里云。
梧窗赠林县博坛
《梧窗赠林县博》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借物喻人,通过梧桐树的成长过程抒发对人才的爱惜与期望。
倬彼梧桐树,结根在幽林。(“倬”通“卓”,高大的样子)
栽培人力厚,沾濡风露深。(“沾濡”是浸润的意思,“风露”指自然的风雨和日光)
日夜之所息,毫芒成丈寻。(“毫芒”是微小的意思,“丈寻”是丈长的树木)
可以栖凤皇,可以制瑟琴。(凤凰和瑟琴都是古代的珍禽异宝,用来比喻贤才)
苟其初生时,植之无美根。(“苟”是如果的意思,“植”是种下的意思。“美根”是好的基础。)
暴之以风日,残之以斧斤。(用风吹雨打,用斧子砍削。比喻不爱惜人才,任意打击、摧残他们)
本株渐凋瘁,枝叶安得存。(树木本干渐渐枯槁了。“凋瘁”意为枯萎)
如是求其用,奚啻千里云。(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使用价值,那么这远不如万里白云那样有用)
赏析:
这首诗以梧桐树的生长过程为线索,通过对梧桐树由盛而衰的过程的描述,寓意着对人才成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种困难和挫折的担忧,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才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的感慨。全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