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二首其二

举世困酣睡,而谁偶独醒?
疾呼未能起,瞪目相怪惊。
反谓醒者狂,群起环门争。
洙泗辍金铎,濂洛传微声。
谁鸣荼毒鼓,闻者皆昏冥。
嗟尔欲奚为,奔走皆营营?
何当闻此鼓,开尔天聪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月夜二首·其二》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王守仁的作品。这首诗不仅是王守仁艺术才华和哲学思想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贵之作。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王守仁简介:王守仁,字阳明,号阳明山人,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被尊称为“王阳明”。他的思想主要集中于心学,主张“知行合一”,强调内心良知的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著作广泛涉及哲学、教育和军事等领域,其中《传习录》更是其思想体系的代表作之一。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
  • 翻译:在这晴朗的中秋夜晚,月光皎洁,照亮了四周的山脉。突然,一阵浑浊的云雾在风中散开,露出了清晰的蓝天。我深信内在的良知从未迷失,即使外部世界纷扰复杂,也不会动摇我的信念。今晚,我要尽情地歌唱,用歌声填满这辽阔的天空。
  1. 诗歌赏析
  • 自然之美与人的思考:诗中描绘了中秋之夜的自然景观,明月高悬,云开雾散,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和谐。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引发出对内在良知的思考与肯定。
  • 哲理与情感的结合:诗中的“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表达了诗人对于真理的追求与坚持,即使在外界纷扰中也不失其本心。而“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则体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以及通过音乐抒发情感的方式。
  1. 写作背景
  • 宴集时所作:这首诗是王守仁与其弟子们在一次宴会上所写,反映了当时文人聚会的场景及其文化氛围。
  • 表达对学问传承与个人价值的深思:诗中不仅赞美了自然之美,更通过月亮这一象征,抒发了对知识传承和个人价值实现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儒家学者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生意义的传统观念。
  1. 艺术特点
  • 语言风格: 王守仁的诗歌语言流畅自然,富有音乐感和画面感,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来增强文本的表现力。
  • 主题表达: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引子,深入探讨了人性、道德和哲学问题。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引出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展现了王守仁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王守仁的《月夜二首·其二》不仅是一首表现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蕴含丰富哲理和深情的艺术佳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于读者而言,无论是从诗歌的语言美还是从其所蕴含的哲学深度进行鉴赏与学习,都将是一次难得的文化之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