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云山小景

远树绿依依,澄江去棹微。
人烟连极浦,僧舍对残晖。
山迥云来白,林深客到稀。
红尘多少事,即此可忘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书云山小景》是明代诗人王恭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隐逸生活的闲适与对自然美景的感悟。以下是对该诗及其作者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生平经历:王恭,字安中,自号皆山樵者,生于长乐(今属福建),长年隐居七岩山。他早年曾参与编修《永乐大典》,但不久后便弃职归乡,选择了隐居的生活。王恭是“闽中十子”之一,且与林鸿的诗风相近。
  • 作品贡献:王恭著有《白云樵唱集》《草泽狂歌》等著作。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在当时文坛上有一定的影响。
  • 艺术成就:王恭擅长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人交好,被当时的文人誉为名重一时。王恭的诗作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和生活体验,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1. 文学价值
  • 艺术特色:《书云山小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意境受到赞誉。诗中描绘了山水间的宁静与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独到感受。
  • 情感表达:诗中的“红尘多少事,即此可忘机”透露出王恭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他对尘世纷扰的超脱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 思想境界:《书云山小景》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达了诗人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理念。这种追求不仅是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抒发,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 历史地位
  • 时代背景: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文人墨客们往往将个人的理想寄托于诗词之中,王恭的《书云山小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 影响范围:虽然王恭在生前并未得到广泛的传播,但他的作品后来受到了后世学者的重视和赞赏。一些学者对他的诗歌进行了注解和解读,使得这首诗得以流传后世,并被广泛传颂。
  • 文化传承:王恭的诗歌不仅在文学上有其独特的价值,而且在文化传承上也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王恭诗歌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

《书云山小景》作为明代诗人王恭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更在文化传承和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阅读与研究,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明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及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