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送僧还山中

西风残叶下,锡杖返东浔。
浮世空伤别,孤云不住心。
人烟飞鸟绝,山月断猿深。
后夜相思处,惟闻钟磬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日送僧还山中》是明朝诗人王恭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禅意的山水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作者对于超脱尘世、归隐山林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王恭,字安中,自号皆山樵者,生于长乐(今属福建)。他自幼家贫,游历江湖,中年后选择隐居生活,长达20多年。王恭擅长诗文,与众多文人雅士有深厚的交往,其诗歌作品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1. 诗歌原文
  • 西风残叶下,锡杖返东浔。
  • 浮世空伤别,孤云不住心。
  • 人烟飞鸟绝,山月断猿深。
  • 后夜相思处,惟闻钟磬音。
  1. 主题思想
  • 《秋日送僧还山中》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的“西风残叶”和“山月断猿”等意象,既营造了一种寂静、凄美的氛围,又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清高。
  • 诗中的“锡杖返东浔”暗示了僧人的归隐生活,“孤云不住心”则体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整首诗流露出一种对自然、对禅宗生活的深深向往和赞美之情。
  1. 创作背景
  • 王恭以儒士身份被举荐入仕,但不久后便选择辞官归乡,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在隐居期间,他深入接触自然,体验禅宗生活,创作了大量富有禅意的诗文。因此,《秋日送僧还山中》可能是他在隐居期间创作的一首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作品。

《秋日送僧还山中》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优美诗篇,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慨的佳作。它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禅宗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真谛的追求和对精神自由境界的渴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