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凤山载酒

九日凤山路,登临喜盍簪。
风飘乌帽落,云度菊杯深。
树色残孤笛,鸿声带远砧。
醉来同藉草,不觉夕阳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凤山载酒》是明代诗人王恭的作品。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也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感世界。以下是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
  • 作者简介:王恭,字安中,号皆山樵者,长乐(今属福建)人。他以儒士的身份被推荐参与编修《永乐大典》,后因故弃职归乡。他的诗风接近林鸿,著有《白云樵唱集》《草泽狂歌》等作品。
  • 创作时间:该诗创作于永乐四年(1406年),当时王恭以翰林待诏的身份参与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之后因各种原因选择了隐退。
  1. 诗歌内容详解
  • 首联:“九日凤山路,登临喜盍簪。”此句表达了王恭在重阳佳节登山游玩的喜悦之情。“盍簪”原指帽檐上的簪子,借指文人雅士,此处意指登高远游。
  • 颔联:“风飘乌帽落,云度菊杯深。”描述了王恭在山路上行走时,头上的乌纱帽随风飘扬,手中酒杯被云朵遮住的情景,营造出一种飘逸、超脱的氛围。
  • 颈联:“树色残孤笛,鸿声带远砧。”描绘了山林中的景色以及远处传来的鼓声,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受。
  • 尾联:“醉来同藉草,不觉夕阳沈。”表达的是王恭在饮酒作乐中忘却了时间的流逝,直至夕阳西下。

王恭的《九日凤山载酒》不仅是一首描写秋日山行美景的诗作,更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抒情诗。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还反映了其对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的深刻理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不仅能了解到明朝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艺术风貌,也能从中汲取对生活的态度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