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石泉蓝公前元闽省知事

曾将孤愤负当时,老判南荒众岂知。
王气已随陵谷改,剑歌空对海天悲。
秋风白发惊残梦,落日穷泉有所思。
欲吊玄沙孤鹤远,不堪惆怅泪如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石泉蓝公前元闽省知事》是明代王称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下面将深入探索这首诗的内涵、背景及其艺术特点:

  1. 作者简介
  • 王称(1370—1415),明福建永福人,字孟扬,有《虚舟集》传世。
  • 王称出身山东东阿,后因家族原因移居福建。他自幼聪明过人,洪武年间曾领乡荐,入国子监学习,但因家庭原因选择退隐。永乐初年,他担任国史院检讨,参与编纂《永乐大典》,并曾任英国公张辅的幕僚。
  • 王称一生颇具争议,与解缙交好,但因政治牵连被卷入党案,最终下狱身亡。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挽石泉蓝公前元闽省知事》是一首描绘诗人对前闽省知事蓝公怀念之情的诗。原诗如下:
  • 曾将孤愤负当时,老判南荒众岂知。
  • 王气已随陵谷改,剑歌空对海天悲。
  • 秋风白发惊残梦,落日穷泉有所思。
  • 欲吊玄沙孤鹤远,不堪惆怅泪如丝。
  • 其中“曾将孤愤负当时”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感慨和对蓝公生前所遭遇困境的同情。“王气已随陵谷改”则反映了世事变迁,人事已非的凄凉感。“秋风白发惊残梦”,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面对衰老的现实,以及对往昔岁月的追忆。“落日穷泉有所思”,则是对逝去生命和消逝时光的深沉思考。“欲吊玄沙孤鹤远”展现了诗人对逝者的哀悼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不堪惆怅泪如丝”,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无法抑制的哀愁。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挽石泉蓝公前元闽省知事》中,诗人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紧密结合,通过秋天的萧瑟、落日的沉静等自然元素来衬托自己内心的悲痛与不舍。
  • 语言简练:整首诗歌用词简洁而富有力量,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时代的氛围。
  • 情感真挚:诗人对蓝公的悼念之情溢于言表,无论是对蓝公生前的敬仰还是对他的不幸遭遇都表现出深深的同情和惋惜。这种真挚的情感让整首诗歌充满了感染力。
  1. 历史背景和社会影响
  • 历史背景:在明代中后期,政治斗争激烈,文人往往处于社会的风口浪尖。王称的生平和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他的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特征和文人群体的心态。通过对王称诗歌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的社会环境及其文化特点。
  • 社会影响:《挽石泉蓝公前元闽省知事》作为王称的代表作品之一,其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作为明代文人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为后世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文人思想情感的途径。同时,王称的作品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为研究明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1. 文学价值与启示
  • 文学价值:该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明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灵感和审美经验。
  • 启示作用:通过对王称及其作品的研究,可以启发人们反思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自我,寻找到生活与艺术的平衡点。同时,也可以让人们更加珍视历史的文化遗产,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学的兴趣和尊重。

《挽石泉蓝公前元闽省知事》是明代王称以深情缅怀前闽省知事蓝公为题所作的诗歌。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技巧到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影响,每一方面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欣赏。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也能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和文化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