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民碑

车马经过何处频,丰碑片片驿边新。
贫民但卖山头石,不是襄阳堕泪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爱民碑》是明代诗人毛绍龄创作的一首诗歌。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作者背景:毛绍龄,明朝海阳(今潮州市)人,明世宗嘉靖十三年(一五三四)举人,官知县。他的生活和仕途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社会角色及其文化担当。
  • 生平事迹:毛绍龄在担任知县期间,可能曾亲历或听闻了百姓因战乱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的情形。诗中“车马经过何处频”可能反映了他目睹的民众颠沛流离的情景,以及他对这种状况的深刻感慨。
  1. 诗歌原文与注释
  • 原文节选:“车马经过何处频,丰碑片片驿边新。贫民但卖山头石,不是襄阳堕泪人。”这几句诗描绘了一幅历史与现实的交错画面,表达了作者对过往英雄的缅怀以及对当下民众苦难的同情。
  • 译文解释:此诗用七言绝句的形式表达,通过对比古代丰碑与现代贫民的现实,抒发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英雄与平民之间差距的感慨。
  1. 主题与情感
  • 历史感悟:《爱民碑》不仅记录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也折射出诗人对于国家兴衰、英雄末路的深层思考。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诗人反思了英雄人物的悲剧性,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
  • 时代变迁: 诗中“车马经过何处频”,暗示了战乱之后,昔日繁华之地已成废墟,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哀叹与对和平的渴望。
  1. 创作背景与社会环境
  • 社会动荡:明代中期以后,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乱,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往往关注民生疾苦,希望通过文学创作来反映现实,寄托哀思。
  • 个人经历:毛绍龄的个人经历也可能对其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一位官员,他可能亲身经历或目睹了无数生灵涂炭的事件,这些经历使他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痛苦和历史的无情。

《爱民碑》不仅是一首具有艺术价值的诗作,更是一本历史的书,它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文人面对现实社会的敏感与深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