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绍龄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注释,赏析”,然后分析所给诗句的内容,注意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同时要分析运用了哪些手法,最后进行评价。本题要求考生对“武陵道中”这首诗逐句释义,并给出必要的注释,最后是赏析。 首先看第一联:“小艇溪头杨柳深,高飞独鹤伴孤琴”
【解析】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第一句“车马经过何处频”,点出了地点,写出了车马频繁,人烟稠密;第二句“丰碑片片驿边新”,描绘了丰碑的景致,驿边有碑,碑上文字清晰可辨;第三句“贫民但卖山头石”,指出了贫民的生活状况,他们只能卖掉山上的石头;第四句“不是襄阳堕泪人”,指的不是像襄阳那样因悲伤而流泪的人。 【答案】 译文: 车马经常经过的地方,路边的丰碑一片片都是新的。 穷人只能卖掉山上的石头。
诗句原文 晓妆谁与画双蛾,湘浦秋风雁影过。江上不传芳信到,可堪明月夜来多。 译文注释 在清晨的妆容中,谁能为我描绘双蛾的倩影?我站在湘浦之畔,秋风吹过,仿佛看到大雁掠过天际。但是,江上的船只没有将我的芳华信使送到远方,这让我如何承受月色之下的寂寞和孤独? 赏析 《秋日效古有所思》是明代诗人毛绍龄所作,此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相结合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深深怀念以及内心的孤寂
诗句释义: - 落霞片片夕阳天:落霞,指晚霞。片片,形容落霞色彩繁多、层次分明。夕阳天,即在日落时分,天空中余晖映照的景象。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晚霞满天的宁静画面。 - 寂寂孤城草树连:寂寂,寂静无声。孤城,指荒无人烟、荒凉的城市。草树连,指草木相连的连绵景象。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荒凉城市的感慨。 - 倦客未归秋又尽:倦客,指厌倦旅行、疲惫不堪的旅人。未归,表示旅人尚未回家。秋又尽
【注释】 翠拥:绿树环绕。山亭:山中凉亭。漠漠烟:指烟雾笼罩,迷蒙一片。可堪:岂是可忍的。减:减少。昔年:往日的年月。 【译文】 山中小亭被绿树环抱,烟雾弥漫;晨起时,车马飞驰,大家相约去游赏金山。 但可惜每年都是战火不断,使得酒家和桥梁比往年都少了许多。 【赏析】 这首七律写于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三月三日,当时作者与友人刘肯斋在镇江相聚。这首诗是应朋友之邀而作的,所以题目为“次韵”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进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时,要结合诗歌内容、手法以及情感来分析。“忆昔金堤十里长,榕阴倒影欲分江”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曾经的金堤十里,绿柳成荫,倒影在河中仿佛与江水相连。“如今破后无人筑,野草荒沙弄夕阳”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今金堤已经破损,没有人来修筑,只有野草和沙土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荒凉。 【答案】 忆昔金堤十里长,榕阴倒影欲分江; 如今破后无人筑,野草荒沙弄夕阳。
【注释】 断藤峡:在今广西梧州北。萧萧:风声。潺湲(chán yuán):流水声,形容水势浩荡。青山列戟:指山形如戟。孤舟:只有一只船。枕寒:睡得很香。 【赏析】 这是一首写夜泊江上景色的小诗。首句“风色萧萧月影残”,描写了夜晚的景色,月已西落,残月映在水面,风声阵阵。第二句“长湍深夜听潺湲”,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夜晚,大石滩上的急流发出潺潺的水声,诗人静静地聆听着。第三
注释: 秋风白露时节,荻花显得格外新鲜鲜艳。万顷碧波与远方的天空相连。心中惆怅不已,不知道她现在在哪里?只见那艘孤舟在夕阳下缓缓荡漾。 赏析: 首句写景,点出时令和景物特点:秋风萧瑟,秋露晶莹,荻花更显得鲜艳。“白露”二字点出了季节,为下文的“秋”字作了铺垫。这一句中,“秋风”、“白露”和荻花三个词,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清新明丽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的秋季景色之中
车马经过何处频,丰碑片片驿边新。 贫民但卖山头石,不是襄阳堕泪人。
晓妆谁与画双蛾,湘浦秋风雁影过。 江上不传芳信到,可堪明月夜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