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徐暮泊登江上楼

烟波如眺武昌楼,宿鹭遥疑鹦鹉洲。
把酒江山遗事在,侧身天地此生浮。
中流落照金陵绕,断垒空城铁瓮秋。
亦是湘南哀郢客,兵戈垂老未归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南徐暮泊登江上楼》是明代诗人王逢年的一首七言律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词的各个方面:

  1. 作者简介:王逢年,字孟扬,号青莲居士,生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卒于隆庆五年(1571年),浙江杭州人。他在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尤擅诗歌创作,其作品在当时广受推崇,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诗词原文:《南徐暮泊登江上楼》原文如下:
    烟波如眺武昌楼,宿鹭遥疑鹦鹉洲。
    把酒江山遗事在,侧身天地此生浮。
    中流落照金陵绕,断垒空城铁瓮秋。

  3. 诗词赏析

  • 自然景观描绘:首联“烟波如眺武昌楼,宿鹭遥疑鹦鹉洲”通过“烟波”与“武昌楼”的描绘,展现了一幅江面烟波浩渺、武昌楼巍峨入画的景象。其中,“烟波”暗示了晚霞映照下的江水,增添了一丝神秘与宁静;“宿鹭遥疑鹦鹉洲”则通过“宿鹭”与“鹦鹉洲”的联想,传达了一种超脱物外的意境,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 情感体验表达:颔联“把酒江山遗事在,侧身天地此生浮”表达了诗人对往昔英雄事迹的追忆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感慨。这里的“把酒江山”象征着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而“遗事在”则表明历史的洪流虽已远去,但某些记忆依然留存。“侧身天地此生浮”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即使身处江湖之远,亦能洞察世事、感悟人生。
  • 历史地理描写:颈联“中流落照金陵绕,断垒空城铁瓮秋”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述,展现了金陵(今南京)古城的沧桑与悲壮。其中,“中流落照”指的是夕阳西下时江水中的倒影,寓意着历史的轮回与变迁;“断垒空城铁瓮秋”则通过“断垒”、“空城”、“铁瓮”三个意象,勾勒出了金陵古都的荒凉之美,同时也隐含着历史的沉重与哀愁。
  • 时代背景反映:尾联“也是湘南哀郢客,战争垂老未归船”则直接点明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在这里,“湘南哀郢客”指的是楚国诗人屈原,他因忧国忧民而投江自尽,成为千古传颂的民族英雄。而“战争垂老未归船”则反映了当时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的社会现实,以及诗人对于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忧虑。

王逢年的《南徐暮泊登江上楼》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更是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剖析,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明代诗歌的艺术特色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和社会责任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