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芙蓉溪访梁孝廉

独木桥边溪水清,扁舟来往早潮生。
就园尝果逢僧至,下榻看山引鹤行。
高士一身皆道骨,大儿九岁有诗名。
此中莫道无征战,家养莎鸡教用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芙蓉溪访梁孝廉》是明代著名诗人成鹫的作品。以下是对《过芙蓉溪访梁孝廉》的具体介绍:

  1. 作者介绍:成鹫,俗姓方,广东番禺人,号东樵山人,是明隆武时的诸生,清人后成为僧人,字迹删,易名成鹫,又号光鹫,有《咸陟堂文集》、《诗集》传世。他的创作生涯涵盖了诗歌、散文等多个领域,其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为题,表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怀。

  2. 诗歌原文
    独木桥边溪水清,扁舟来往早潮生。
    就园尝果逢僧至,下榻看山引鹤行。
    高士一身皆道骨,大儿九岁有诗名。
    此中莫道无征战,家养莎鸡教用兵。

  3. 诗歌鉴赏

  • 《过芙蓉溪访梁孝廉》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的自然景象和和谐的人际交往画面。诗中的“独木桥边溪水清”形象地勾画出了芙蓉溪清澈见底的溪水和静谧的岸边环境;“扁舟来往早潮生”则表现了晨曦中的渔民活动和水面上的涟漪。
  • “就园尝果逢僧至,下榻看山引鹤行”两句,不仅描绘了游客品尝果实、偶遇僧人以及在山中观看仙鹤的美好经历,还体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而“高士一身皆道骨”,更是对梁孝廉高洁品格的赞美,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和高尚情操。
  • 最后一句“此中莫道无征战,家养莎鸡教用兵”透露出作者对于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珍视,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生活哲理的深刻理解。

《过芙蓉溪访梁孝廉》不仅是一篇具有文学价值的诗歌,也是对自然美景和文化内涵的一次深刻探讨与展示。通过欣赏这首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深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