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雁林过庵见赠赋答

红树黄花覆槿藩,一庵秋色数家村。
僧闲自笑驴窥井,客至唯教鹤应门。
短烛话深通语默,旧游见惯失寒暄。
与君早有居山约,双鬓无端雪渐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卢雁林过庵见赠赋答》是诗人成鹫的作品,创作于明隆武年问。此诗通过描述一个秋色满村的庵景和与友人的交往,展现了一种隐逸生活的宁静与和谐。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成鹫(1637-1722),俗姓方,名颛恺,字趾麟。广东番禺人。明隆武时诸生,后为僧,号东樵山人。他著有《咸陟堂文集》、《诗集》等作品流传后世。
  1. 诗歌原文
    红树黄花覆槿藩,一庵秋色数家村。
    僧闲自笑驴窥井,客至唯教鹤应门。
    短烛话深通语默,旧游见惯失寒暄。
    与君早有居山约,双鬓无端雪渐繁。

  2. 诗歌鉴赏

  • 此诗开章即描绘了一幅秋色盎然的村庄景象,红树黄花映衬着一座小庵,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里的“一庵秋色”不仅指自然景观,更暗含诗人对于清静生活的追求。
  • “僧闲自笑驴窥井,客至唯教鹤应门”反映了隐居者的生活状态。诗人以驴窥井、鹤应门的幽默场景,反衬出其超脱世俗的悠闲生活。这两句通过动物的行为描写,赋予了平凡事物以深刻的寓意,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 诗中的“短烛话深通语默,旧游见惯失寒暄”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淡泊。在烛光摇曳的夜晚,诗人与友人畅谈,言语之间透露出深沉的交流。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昔日的寒暄之语逐渐变得陌生,反映出岁月流转带来的变迁。
  • 最后两句“与君早有居山约,双鬓无端雪渐繁”则是对整个隐居生活的高度概括。与友人早有共处山林之约,如今白发渐生,岁月无情地增添了几分沧桑感。

《卢雁林过庵见赠赋答》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和隐居生活的诗,更是诗人心灵世界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深入理解古人对于隐逸生活的理解和追求,感受到那份超脱尘世、宁静致远的人生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