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歌

叹众生,根器殊,明珠容易没泥涂。烦恼炽盛,觉树焦枯,爱河淹溺有谁扶。
生前荣耀,死后尽归无。有智人,早觑破。丧休吊,得毋贺,浮云片片空中过。
杀他须偿他,业报毫难错。相恋相嫌结不休,火坑地狱同时堕。
不远离,大是痴,火里生莲能有几。超然高蹈,世外求师。
为明正眼,削发披缁。非览胜以为乐,非立异以为奇。
非慕长生面不老,非贪天福而自怡。只一句:生何来兮死何去。
彻底未明,现前无据。三千律仪,是盲儿柱杖,一大藏教,都成梦中语。
因此上,废寝忘食,穷思极虑。已拚了死灰不燃,谁知道,心坚石穿。
如贫得宝,似渴逢泉,毫端世界广无边。观音势至,文殊普贤。
始信得与佛齐肩,一灯分与万灯传。嬉笑怒骂,煞有机权。
脱尽诸方□五味,惮英灵欲到此,莫吝草鞋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出家歌》是唐代僧人贯休的作品,它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出家人的生活。以下是对《出家歌》的介绍:

  1. 作品背景
  • 《出家歌》创作于唐僖宗时期(874年—907年),作者贯休是一位有影响力的禅宗僧人,以诗闻名。他的诗歌风格豪放直率、语言简洁明了,常以佛教哲理和生活琐事为主题,表达对人生、宇宙和佛道的理解。
  1. 主题内容
  • 佛教思想:在这首诗中,贯休表达了自己对于佛教哲学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出家”这一概念。出家意味着脱离世俗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
  • 修行体验:诗中描述了出家人的生活状态,包括他们的修行方式、日常生活以及对自然的感知,体现了出家生活的真实写照。
  1. 艺术手法
  • 比喻和象征:贯休善于使用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使得诗歌富有诗意和哲理性。
  • 简洁的语言:尽管诗歌内容深刻,但贯休的语言却非常简练,这种简练不仅反映了他高超的写作技巧,也是其对禅宗哲学的深刻理解的体现。
  1. 影响评价
  • 宗教影响:《出家歌》在佛教界有着重要的影响,被广泛研究和传颂,被认为是贯休作品中的一个高峰,展示了其深厚的佛学修养和独特的艺术才能。
  • 文学价值: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不仅是宗教文献,也是研究唐代文人诗歌风格的宝贵资料。它的语言和意象对后来的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出家歌》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幅画,通过文字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佛教世界,以及一位高僧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诗人的艺术才华,还能深入了解佛教的文化与哲学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