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幢访角子和尚

白发漫扶筇,秋山访法王。
残红霜后叶,斜日寺西廊。
不见松枝偃,空闻柏子香。
谁行心处路,吾自泛归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海幢访角子和尚》是一首由何绛创作的古诗。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作者简介:何绛,生平不详,但根据诗中内容推测,其生活背景应为唐代,这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海幢访角子和尚》作为他的作品之一,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2. 原文与翻译:《海幢访角子和尚》的原文如下:“白发漫扶筇,秋山访法王。残红霜后叶,斜日寺西廊。不见松枝偃,空闻柏子香。谁行心处路,吾自泛归航。”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日里寻访一位僧人的场景。诗中的“白发”可能象征着岁月的痕迹,而“松枝偃”和“柏子香”则传达了秋天的寂静与深远。
  3. 诗歌鉴赏:何绛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自然景观。诗中的“残红霜后叶”,不仅描绘了秋天的色彩,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而“斜日寺西廊”则让人联想到一种悠长的等待和内心的宁静。
  4. 文化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哲学思考。何绛的《海幢访角子和尚》通过描写人与自然的互动,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种表达方式使得诗歌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是智慧的传递。
  5. 艺术手法:何绛在这首诗中巧妙地使用了象征和比喻,如“残红”象征着凋零与结束,“斜日”则给人以落日余晖的美感。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体验到更深层次的情感与思考。

《海幢访角子和尚》不仅是一首美丽的古诗,它也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通过这首诗,可以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