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辞

鲤鱼吹长风,曲池芙蓉老。
白天坠凉露,湿萤满衰草。
兰房灯烬青,独宿知秋早。
碧波弄明月,自惜颜色好。
起按鸳鸯弦,酸声搅怀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八月辞》是张煌言所作,这首诗表达了抗清英雄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和不屈不挠的英雄精神。张煌言作为清朝末年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一生与国家的危难紧密相连,尤其是在他被捕解往杭州途经故乡鄞县时所作的《甲辰八月辞故里》。

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浙江宁波人,是一位著名的抗清英雄。在他的一生中,面对清军的攻击和统治,他始终坚守着自己对于国家和民族的信念。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也没有放弃对抵抗外来侵略和争取民族独立的努力。在康熙三年(1664年)被捕解往杭州途中,张煌言写下了《甲辰八月辞故里》,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境遇,更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民族危机。

诗中“义帜纵横二十年,岂知闰位在于阗”表达了张煌言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这里的“义帜”指的是抗清的旗帜,而“闰位”则是指皇帝之位被篡夺,这反映出张煌言对清政权篡权行为的强烈不满和愤怒。其次,“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进一步表达了他对国家灭亡的悲痛以及对抵抗外敌的坚持。这里,“西子湖头有我师”意味着在西湖边,还有他曾经的老师和朋友,他们在等待着他的归来。此外,诗中的“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描绘了他在家乡的墓碑上刻有日月图案,表明他视自己的牺牲为荣耀,同时也寄托了他对抗清事业的期望。最后,“改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这句表达了他对未来抗争的信心和决心。即便面对可能的失败和困难,他也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坚信正义最终会战胜邪恶。

《八月辞》不仅是张煌言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那个时代背景下民族英雄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以及它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