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烈诗

君不见,枝上花,朱丹并蒂摇丹霞。
又不见,花间月,圆似金盘皎如雪。
一朝风起卷落英,银汉无声月轮缺。
东飞片片西泛泛,蟾光惨淡烟水中。
谁收破镜还天上,谁绾香魂归树丛。
君心似石不可转,月意花情自深浅。
只道将军宝剑长,那知公子英姿短。
良人一去画楼空,银筝锦瑟闭春风。
已抛宿草埋新绿,肯把缘丝断旧红。
愿作春绫握君手,愿作含珠入君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双烈诗》是清代诗人弘历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表达了作者对英勇将领的赞美及对其壮烈牺牲的哀悼。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1. 创作背景:《双烈诗》的创作背景与清朝乾隆年间的军事征讨活动密切相关。乾隆帝在位期间,曾多次派遣军队平定边疆叛乱,其中不乏激烈的战斗和重大的战役。弘历通过此诗来赞扬那些在战争中表现英勇、不畏艰险的将士们,以及他们在战乱中表现出的忠诚和勇敢。
  2. 诗歌内容:《双烈诗》以宏大的叙事框架,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英雄的悲壮。诗中提到了傅介子斩楼兰首的典故,强调了个人武力在对抗敌人时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提到了将领们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和最终的不幸牺牲。诗中的这些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英勇士兵的尊重和怀念。
  3. 艺术特色:在艺术上,《双烈诗》采用了五言排律的形式,结构严谨、韵律和谐。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使得整首诗歌情感丰富,既有激昂的战斗场面,也有深沉的历史反思。
  4. 历史意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不仅是对过去战争的纪念,也是对军人精神的一种赞颂。它体现了当时文人对于国家安危和民族大义的关注与承担,同时也展示了文人通过诗歌这种形式来反映社会现实和表达个人情感的能力。
  5. 文学价值:在文学价值上,《双烈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研究清代诗歌的重要文献。其对于后世的影响不仅限于文学领域,还体现在人们对于勇气、忠诚和牺牲的认识上。

《双烈诗》不仅是弘历个人才华的体现,更是清代文化和战争历史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