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 咏轿

教莺先促,逢花又住,帘幕有时偷控。芙蓉小褥衬香绵,想行处、柳腰微动。
层层碧嶂,迢迢翠陌,回忆旧欢如梦。常将飞燕比身轻,敢归路、愁多增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鹊桥仙·咏轿》是沈谦创作的一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寄托展现了作者对某种情感或场景的想象与描绘。下面是对这首词的详细介绍:

  1. 作品概述
  • 作者简介:《鹊桥仙·咏轿》的作者是沈谦,字去矜,号东江,生于明朝崇祯末年,浙江杭州人,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和文学家。
  • 创作背景:据记载,沈谦与丁澎等同称“西泠十子”,隐居临平东乡,与当时的文人雅士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
  1. 内容赏析
  • 情景交融:在《鹊桥仙·咏轿》中,沈谦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相结合,如“芙蓉小褥衬香绵”和“帘幕有时偷控”等句子,不仅描绘了轿子的精致细节,也体现了人物的情感状态。
  • 象征意涵:通过对“飞燕比身轻”的描述,沈谦表达了自己对轻盈、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因归路愁重而增添的忧愁,这种对比增强了词作的情感深度和艺术魅力。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整首词语言优美,用词考究,如“常将飞燕比身轻”中的“飞燕”象征着轻盈,而“敢归路、愁多增重”则透露出一种无奈的情绪。
  • 结构布局:词的结构层次分明,从轿子的装饰到行走的场景,再到内心的忧愁,层层递进,使得整个词作既富有画面感又充满了情感力量。
  1. 文化影响
  • 历史地位:作为清朝的作品,《鹊桥仙·咏轿》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古代文人生活及情感世界的重要窗口。
  • 后世反响:该词在后世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成为研究清代文人生活和文化的珍贵资料之一。

除了上述关于《鹊桥仙·咏轿》的介绍外,以下是一些相关的附加信息:

  • 词牌解析: 词牌名“鹊桥仙”原为唐代教坊曲调名,后被广泛用于各种类型的诗歌创作中。
  • 节序词鉴赏: 词中“七夕”的传说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节日之一,其主题通常围绕牛郎织女的故事展开。
  • 文化意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郎织女的故事蕴含着忠贞不渝的爱情理念,这也是《鹊桥仙》词作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之一。

《鹊桥仙·咏轿》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也是研究明清时期文学及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通过欣赏和理解这样的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