蕙兰芳引咏杜鹃

勒使春归,忙杀了、乱红愁绿。更有甚伤心,向我似啼还哭。血痕在口,又何用、此间思蜀。到三更月冷,不许愁人眠熟。
便去何如,如何不去,是谁拘束。怎似我羁栖,守定暗窗孤烛。玉人何处,佳期未卜,倩伊行、到彼再三催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蕙兰芳引·咏杜鹃》是一部清代的文学作品,作者是沈谦。这首诗通过细腻地描绘杜鹃鸟的形象及其哀愁之声,传达出一种凄美而又深沉的情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作者背景:《蕙兰芳引·咏杜鹃》的作者是沈谦,字元龙,号莲生,是清朝时期的文人。沈谦的生平不详,但从其作品可以看出,他生活在一个文学氛围浓厚的时代,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 文学成就:沈谦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画家,其画作以山水为主,风格清新脱俗。他的诗作也体现了这一特点,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优美的艺术表现。
  1. 诗歌原文
  • 诗句摘录:勒使春归,忙杀了、乱红愁绿。更有甚伤心,向我似啼还哭。血痕在口,又何用、此间思蜀。到三更月冷,不许愁人眠熟。
  • 诗意解析:这首诗通过对杜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即将离去的不舍以及对春天的深深怀念。杜鹃鸟的声音如同哭泣,让人感受到它悲伤的情绪。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中对故乡的思念。
  1. 诗歌鉴赏
  • 艺术手法:沈谦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比喻、象征等,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勒使春归”和“忙杀了”等表达方式,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也暗示了春天的短暂和易逝。
  • 情感表达:诗中的杜鹃鸟成为了诗人情感的象征,它的悲伤和无助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1. 文化意义
  • 自然描写:在古代诗歌中,自然界常常是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沈谦通过描绘杜鹃鸟的形象,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 情感寄托: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杜鹃鸟的描写,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杜鹃鸟的形象,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的思考。这些情感的寄托,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厚的文化意义。
  1. 现代影响
  • 文学价值:在当代,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蕙兰芳引·咏杜鹃》作为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艺术魅力和情感深度仍然被广泛传颂,对后世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教育意义:这首诗也被选入中小学教材,成为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参考之一。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蕙兰芳引·咏杜鹃》不仅是一首充满艺术美感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蕴含丰富情感和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不仅能欣赏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还能深入体验到自然与情感交织的美好意境。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深入研究和品味这样的经典之作,无疑能增加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