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石屋洞

深谷天藏景,耽幽客共游。
云移山不动,石在水长流。
竹露晞初日,松风报早秋。
尘心消欲尽,彷若住丹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石屋洞》是诗人李时行于明代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简要介绍:

  1. 作者介绍
  • 李时行(1513—1569),字少,是明代中期的一位著名文人和诗人。他的作品多以描绘山水景色、抒发个人情感为主。
  • 在诗中,李时行的笔触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深厚的文化素养。通过细腻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自然美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1. 诗歌原文
    深谷天藏景,耽幽客共游。
    云移山不动,石在水长流。
    竹露晞初日,松风报早秋。
    尘心消欲尽,彷若住丹邱。
  2. 诗句解析
  • “深谷天藏景”:描绘了深邃的山谷中隐藏的美好景致。这里的“深谷”指的是一个幽静而深远的地方,而“天藏景”则表达了诗人眼中那隐秘而美丽的景象。
  • “云移山不动”:形容云雾缭绕,山峦却依然稳固不动。这句诗通过对比,强调了自然界中某些事物虽然变化万千,但仍然保持其本质的恒久不变。
  • “石在水长流”:意味着石头虽被水流冲刷,但始终存在。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对永恒不变的赞美,即使面对时间与自然的考验,依然坚守本心的坚持和执着。
  • “竹露晞初日”:指清晨的露水在阳光下蒸发,留下竹叶的痕迹。这个细节描绘了一个清新而宁静的画面,同时也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美好事物的易逝。
  • “松风报早秋”:描述秋风中的松树发出的声音,传达出秋天的气息和岁月流转的感觉。这句话通过听觉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之中。
  • “尘心消欲尽”: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脱,希望消除世俗的烦恼和欲望。这反映了诗人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美好生活状态的向往。
  • “彷若住丹丘”:如同居住在神仙居住的仙境一般。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诗人所感受到的自然之美与神仙的居所相联系,进一步强调了他对这一美景的喜爱和向往。
  1. 文学价值
  • 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语言艺术和深邃的意境,展示了李时行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文化素养。
  •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这首诗传递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 在明代诗歌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体现了李时行的个人风格,也为后来的文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灵感。

《游石屋洞》不仅是一首表达对自然美景赞美的诗歌,也是李时行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的体现。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诗,不仅可以领略到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和独特感受,还能从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人生哲理和审美情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