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诗咏贫士七首其一

托身在何所,茅屋聊相依。
苔藓积行径,松萝带斜晖。
临流叹鱼跃,冲霄羡鸿飞。
飞跃各有适,吾今岂无归。
柰何拙生理,不免寒与饥。
贫者士之常,此事安足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陶诗咏贫士七首其一》是东晋时期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组咏贫士诗,共七首,此为其中的首篇。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
    百步见秋毫,
    心明万物周。
    何言中路长,
    朝至夕不消。

  2. 诗歌赏析

  • 主题与情感:《和陶诗咏贫士七首其一》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清贫生活的认同和内心的满足。诗中,“百步见秋毫”与“心明万物周”形成对比,强调了内心的明澈远比外在的视力更为重要。
  • 象征意义:孤云和独鸟在诗中被用来自况,象征着诗人孤独无依的处境和命运,表现出诗人守志不阿的高洁志趣。
  • 哲学思考:“何言中路长,朝至夕不消”反映了诗人对人生道路漫长但终将达到彼岸的深刻理解。
  • 艺术表达:诗歌采用了简洁而有力的语言,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来隐喻人生的旅程和心灵的自由。
  1. 历史背景
  • 陶渊明创作这首诗的背景是在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即他的晚年时期,这组诗是他晚年的咏怀之作,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内心的追求。

《和陶诗咏贫士七首其一》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生活态度的诗歌,它还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首诗不仅展示了陶渊明的生活哲学,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洞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