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一首

烨烨江上兰,冉冉山中桂。
春风发华滋,堪以结吾佩。
如何萧与艾,忽然满中路。
徘徊不可问,潸焉空陨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夜坐一首》是明朝的宗臣所作,这首诗以清新脱俗、深沉内敛的风格,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魅力。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宗臣,明朝著名文学家,字子相,号方城,扬州府兴化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刑部主事调吏部,以病归,筑室百花洲上,读书其中。后历吏部稽勋员外郎,杨继盛死,臣赙以金,为严嵩所恶,出为福建参议。以御倭寇功升福建提学副使,卒官。
  1. 诗歌原文
  • 烨烨江上兰,冉冉山中桂。
  • 春风发华滋,堪以结吾佩。
  • 如何萧与艾,忽然满中路。
  • 徘徊不可问,潸焉空陨涕。
  1. 诗歌内容解析
  • 景物描写:诗中的“烨烨江上兰”与“冉冉山中桂”描绘了两种不同环境下的花卉,分别代表了江水之畔和山林深处的静谧美,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坚韧。
  • 情感表达:通过对比“春风发华滋”与“萧与艾”,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之美的向往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同时,“忽然满中路”与“徘徊不可问”透露出诗人在面对困境时的迷茫与无助,而“潸焉空陨涕”则揭示了其内心深处的情感流露。
  1. 艺术手法分析
  • 比喻与象征: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兰花与桂花比作江边和山中的美景,春风与花草的生长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这种艺术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诗歌更加富有深意。
  • 意象运用:诗中的意象丰富,如“华滋”、“萧与艾”等,都是具有特定含义的符号,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意象体系。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语言,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1. 文化背景解读
  • 历史事件:宗臣生活在明朝末年,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发,民生疾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宗臣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感慨,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社会责任感。
  • 文人情怀:宗臣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作品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忧虑。这种复杂的情感表达展示了宗臣深邃的思想内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1. 读者评价
  • 读者反馈:根据现有资料,读者普遍对《夜坐一首》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首诗以其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和深沉内敛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 学术评价:在学术界,《夜坐一首》同样被视为宗臣诗歌创作的佳作。学者们对其艺术成就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宗臣个人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背景。

《夜坐一首》不仅是宗臣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内涵,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后世读者和学者研究和欣赏的对象。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