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子除夕同叔弟守先墓

昨年除夕椿犹茂,今岁今宵独怆心。
兄弟莫缘留去腊,山川何处聆遗音。
坐来夜半思逾剧,目断一丘泪不禁。
徙倚达朝修展谒,日边瑞色起遥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壬子除夕同叔弟守先墓》是明代诗人林熙春创作的一首五言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生平
  • 林熙春,字志和,号仰晋,是明代广东海阳人。他生于万历十一年(1589年),并在万历十五年考中进士。他在科举成功后担任了将乐知县,并刻印了宋代杨时的著作《龟山先生全集》,显示了他对文学及历史学的重视。
  1. 诗歌原文
    昨晚的除夕,家门前的老槐树还生机勃勃;而今年除夕之际,却只能独自一人面对这空荡的坟墓。兄弟们不要因为我留在故土而感到遗憾,虽然我们分别在天涯海角,但我的心始终与你们在一起。夜半时分,我更是难以自抑地思念不已,泪洒一丘之地。日出之时,我带着朝拜之心前往修整祭坛。远处天边瑞光闪耀,仿佛是对我的祝福。

  2. 诗歌解析

  • 《壬子除夕同叔弟守先墓》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以及兄弟间深厚的情感。诗中的“昨年除夕椿犹茂”与“今岁今宵独怆心”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展现了过去的欢乐景象,后者则反映了现在的凄凉心境。
  • “兄弟莫缘留去腊”反映了诗人对兄弟情深的珍视,即使他们因战乱或生活变迁不能常聚,心中的牵挂也未曾消减。
  • “山川何处聆遗音”透露出诗人对故人的怀念,希望在另一个世界仍能听到故人的音讯。
  • 诗中的“徙倚达朝修展谒”,描述了诗人清晨起来准备祭品的场景,体现了一种庄重和虔诚的仪式感。
  1. 艺术特色
  • 《壬子除夕同叔弟守先墓》语言简洁,情感真挚,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 诗中运用了许多象征和暗示手法,如“夜半思逾剧”可能寓意着内心的挣扎与煎熬。
  • 诗人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之间的联系,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来寄托对亡者的哀思。

《壬子除夕同叔弟守先墓》不仅作为一首诗词被广泛传颂,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也值得人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