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驱入里甫初冬,岁满一尊三径松。
归客昔年为逐客,司农今日喜明农。
朝中局变心偏异,海上波恬睡转浓。
忽听鸡声惊晓梦,何妨少坐听疏钟。
甲子除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甲子除夕》是由清代诗人张英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张英,作为清朝的大臣和工部尚书,他的诗歌创作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探讨《甲子除夕》时,首先应该了解张英的生平。张英,字敦复,生于1637年,卒于1708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政治家。在康熙年间,张英曾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如南书房首入、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等。这些职位不仅让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也使他有机会接触并吸收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从而为其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进一步分析张英的作品风格,可以发现其诗风典雅、情感丰富。《甲子除夕》便是这样一首作品。这首诗描绘了除夕之夜的情景,通过细腻的描述展现了节日的氛围与诗人的情感。诗中“独我掩关坐”传达出诗人孤独而静默地度过除夕夜的状态,“心与双鹤清”则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体现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以及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
《甲子除夕》不仅仅是一首诗词,它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张英所处的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张英的诗歌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心态变化,也折射出整个时代的特征。通过对张英及其作品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还可以洞察到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变迁。
《甲子除夕》是张英代表其个人文学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够领略到作者深邃的思想感情,也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