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笥罗浮亭

玉笥山前偶濯缨,罗浮亭子向君成。
未辜东莞人留诺,共爱金牛老结盟。
已付行藏同涧水,肯教魂梦愧山精。
铁桥四百峰前路,双眼须君更放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玉笥罗浮亭》是明代诗人林光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还反映了他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首作品:

  1. 创作背景
  • 作者简介:林光,字缉熙,号南川,明东莞人。成化元年(1465年)举人,筑室榄山,拜陈献章为师,得白沙学问精粹,为白沙第一弟子。正德八年(1513年)致仕归家,享年81岁。
  • 创作时间:《玉笥罗浮亭》创作于明代。
  1. 作品原文
  • 玉笥山前偶濯缨,罗浮亭子向君成。
  • 未辜东莞人留诺,共爱金牛老结盟。
  • 已付行藏同涧水,肯教魂梦愧山精。
  • 铁桥四百峰前路,双眼须君更放青。
  1. 主题思想
  • 自然景观描绘:诗中的“玉笥罗浮亭”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通过对山水风光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意境。
  • 友情颂扬:作品中的“共爱金牛老结盟”等诗句,表达了作者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情和相互之间的支持与信任。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林光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音乐性。
  • 象征意义:诗中的“铁桥”可能象征着人生的旅途,而“四百峰前路”则暗示了人生道路上的种种经历和挑战。
  1. 文化价值
  • 历史价值:《玉笥罗浮亭》作为明代文学作品,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艺术价值:这首诗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邃的情感内涵上,对于后世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玉笥罗浮亭》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厚友情与人生哲理的作品。它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理解,对友情的珍视和追求,以及对人生的独到见解。通过品读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