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雪暗郊原,溪桥行彳亍。
不闻鸟雀喧,惟听折松竹。
题画册一十二首
介绍
。
《题画册一十二首》是清代诗人郑燮所作的组诗,共12首。
作者简介
郑燮(shì),字克柔、理庵、石乳,号板桥,又号半峰。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他出身贫寒,曾以卖画为生,后靠朋友资助方能读完私塾。
作品原文
题画册一十二首(其十)
石壁苍苔锁碧云,风前竹叶响萧森。
何人独坐空山里?满眼秋光是此君。<|endoftext|>在“郑燮”这个作家的作品中,“题画册一十二首”的作者是谁?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请确保提供详细的信息和理由。
根据提供的信息,“题画册一十二首”是由清代诗人郑燮所作的组诗,共12首。
相关推荐
朔雪暗郊原,溪桥行彳亍。 不闻鸟雀喧,惟听折松竹。 注释:朔雪指的是冬天的雪花,暗郊原是指雪覆盖的原野,溪桥指的是小桥流水的地方,彳(chì)亍(chù)形容步履缓慢。不闻鸟雀喧,指没有听到鸟儿叫声,惟听折松竹,指只有听到折断的竹子的声音。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冬日景色的诗。首句“朔雪暗郊原”描绘了雪后的郊外原野的景象,给人一种静谧而寒冷的感觉。次句“溪桥行彳亍”,则通过诗人在溪桥上行走的情景
【注释】 ①题画册:指题写在画卷上的诗。十二首:指本诗共十二句,每句八字。长松落空翠,风至起箫笙:长松上落下的翠绿色的影子随风飘荡,风吹来时,就发出像箫笙一样的响声。 ②无别事:没有其他事情。 ③诵黄庭:诵读道家经典《黄庭经》。 【赏析】 “长松落空翠,风至起箫笙。”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松树苍劲挺拔、高耸入云,松枝间洒下淡淡的绿光,仿佛是一片翠绿色的云彩,随着阵阵微风飘动摇曳
题画册一十二首 仙境非人世,云山终古青。夜来春雨足,斫得松根苓。 注释: 仙境:指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形容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人世:指人类社会或人间。云山:指云雾缭绕的山峦。青:常用于形容颜色,这里可能表示永恒或不朽。夜来:昨夜。春雨足:春天的雨水充分。斫(cuī)得:砍伐、削去的意思。松根苓(qín): 茯苓。这是一种中药,可以食用,也可以入药。 译文: 仙人所居之地并非人间
注释:夕阳下,骑着驴慢慢行走,西风吹动着我的葛衣。远飞的大雁从江边起飞,它们一只只背对着我飞行。 赏析:此诗描写诗人在落日下独自骑驴行进的情景,以及大雁从江渚飞起时背对诗人的情形。全诗以“落日”开篇,点明时间;以“策蹇驴”交代动作,描绘出一幅行役图;“西风”、“葛衣”渲染背景,烘托出旅途的艰辛;“征鸿起江渚”写景中含情,借征鸿之背向,寓诗人之孤独;“一一背人飞”则运用拟人手法
《题画册一十二首·其二》是明代诗人孙承恩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并附上必要的注释和赏析: 寒雪断人踪,千山无鸟声。 - 诗句释义:寒冷的雪覆盖了道路,人们已经踪迹全无,周围群山寂静无声,连鸟鸣也消失了。 - 关键词解释: 1. “寒雪”:形容天气非常寒冷,雪花纷飞。 2. “人踪”:人的足迹。 3. “千山”:很多山,这里表示广阔的山林。 4. “无鸟声”:没有鸟叫声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语言及表达技巧的综合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考生分析这首诗的“形式特点”,然后从“形式特点”的角度分析,如诗中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等。 本题题干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题画册一十二首”。本诗共12句,前两句为第一联
尘世无闲人,青山有剩地。 青山:山名,在今江苏常熟县西北。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此诗以“青山”指题画中的山。 相对不言语,祗话山中事。 祗(zhǐ):只,仅仅。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观赏书画时的感受和联想。 首句写画家为画中山水而忙碌的情景,次句说青山之中还有余地可以安排景物,第三句写欣赏绘画时不须多言,只可谈论其中的山景。末句写欣赏者与画家之间的默契配合
【注释】: 题画册(一种装裱成册页的绘画)一十二首:这是一首组诗,每首都是一幅画的题咏。 山浮草阁幽(草屋上浮在高山之上)。 竹影落清泚(竹影落在清澈的水波中)。 爱此潺潺声(喜爱这潺潺的水声)。 尘襟净如洗(尘埃襟怀像被洗涤过一样)。 赏析: 此诗是诗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赞美。首句写山浮草阁之高远,第二句写竹影之清丽,第三句写水声之美,第四句写心境之澄澈,末联以“尘襟”喻人的世俗之心,以涤瑕为喻
【注释】 碧:绿。障:遮蔽、遮盖。红尘(huáng chén):尘世,人间,这里指世俗之事。山亭(shān tíng):山中的亭子。 清谈:闲谈。 欣:喜欢。 送酒:送酒给朋友。 【赏析】 此诗作于天宝五年(746)春天。诗人与友人在洛阳东郊游赏,见碧树掩映下的尘世,白云笼罩的山亭,于是兴会淋漓地挥毫题画。全诗意境高远,风格清新。 首句“碧树障红尘”。诗人站在洛阳东郊的一座山上俯瞰
山深秋气佳,衡门锁虚寂。 扁舟载酒过,时有问奇客。 注释: 山中深秋的景色格外美好,衡门旁的空房子显得格外寂静。 扁舟装载着美酒,经过这里,时常会遇见那些好奇的客人。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山中宁静秋天景象的诗。诗人通过对深秋时节山中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诗中的“山深秋气佳”,描绘了深秋时节山中清新宜人的气候和景色;“衡门锁虚寂”,则形容衡门旁空房子的静谧与孤独
第一首 茅屋依山峰,沿着村落路不远。 酒旗指田野小店,有客人经过溪桥。 注释:茅屋,简陋的屋子。依山峰,靠近山。沿村路不遥,在村子附近。 译文:茅屋依着山峰,沿着村子的路并不远。酒旗指向田野的小酒馆,有客人经过溪桥。 赏析:这几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田园生活画面,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和简朴生活的热爱之情。 第二首 茅屋傍小径,沿街行步不难。 酒旗映野店,有客醉眠桥边。 注释:茅屋傍小径
【解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一幅山寺冬景图。首联写山寺在云里,寒风凛冽,毛发皆颤;颔联写驴子不惧溪桥滑,仍踏着山路前进;颈联写诗人在寒冷天气中登山;尾联写诗人登上山顶,遥望远方。 【答案】 ①首联:山寺在云里,寒风凛冽,使人毛发皆颤(“蹇驴”即“驴”,“蹇”通“谦”;“毛发”指人的头发;“凛冽”即“凛凛”,意为寒冷)。 ②颔联:山道崎岖,驴子不畏艰险(“不惮”是不怕的意思)。 ③颈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