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藤峡

滩束江水急,一流忽旁分。
断岸百尺馀,俨若辟两门。
人言兹峡中,水势常崩奔。
我来值冬日,水退露石根。
徭人负深阻,巢穴蜂蚁屯。
前闻肆屠劫,犬豕相狺狺。
峡旁少行舟,过者敛精魂。
惴惴畏其出,谁能问其津。
昔年韩襄毅,曾兹建殊勋。
朅来几何时,江路复荆榛。
煌煌秉使节,旌旗耀江云。
万里吾目中,犬豕何足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断藤峡》是明代诗人孙承恩创作的作品。该诗通过描绘黔江上的险峰夹峙之地——断藤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奇景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破断藤峡》《平八寨》则是王阳明在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大藤峡及八寨之乱时所写的有感而发之作。

以下是对《断藤峡》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断藤峡》的作者是明代松江华亭人孙承恩,字贞父(甫),号毅斋。孙承恩曾中正德六年进士,授编修,历官礼部尚书,兼掌詹事府等职。他的诗文深厚尔雅,工书善画,尤为擅长人物画。
  1. 诗歌内容
  • 《断藤峡》描写了断藤峡谷的自然景观,其中“滩束江水急,一流忽旁分”描绘了峡谷中的水流曲折多变的景象;“崖崩路亦危,猿声杂松风”则表现了峡谷地势险峻,猿猴声声与松林间风声交织在一起的生动场景。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如“前闻肆屠劫,犬豕相狺狺”所描绘的战争带来的恐慌和混乱。诗中还提到了过去曾有韩襄毅在这里建立功勋,但如今已是“昔日英雄今何在”,令人唏嘘。
  1. 历史背景
  • 《断藤峡》的创作时间是在明朝嘉靖七年,当时王阳明正在担任两广总督兼广西巡抚,他在此期间平定了大藤峡及八寨之乱。这些军事行动不仅展示了王阳明的军事才能,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状况。
  • 《破断藤峡》和《平八寨》的创作,则是王阳明在平定大藤峡后有感而发的产物。这两首诗不仅是对军事行动的记录,更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反思和批判。

孙承恩的《断藤峡》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更通过诗歌传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断藤峡》及其相关诗歌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明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思想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