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陆师慎斋七十

廿年不向市城行,闲看桑麻自长成。
道貌肥来知战胜,儒冠挂后觉身轻。
北窗意味人千古,西序声名子一经。
髫龀门生今白首,称觞还听后堂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寿陆师慎斋七十》是明代唐顺之创作的一首诗歌。在文学的海洋中,唐顺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为后来的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及其作者的相关事宜:

  1. 诗歌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 《寿陆师慎斋七十》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现存资料,可以确定其为明代诗人唐顺之所著。
  • 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授兵部主事,改吏部稽勋。后率师抗倭,以功升右佥都御史,巡抚淮扬,卒于舟中。
  • 在唐顺之的一生中,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还曾亲率兵船在海上抗击倭寇,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1. 诗歌原文与内容解析
  • 《寿陆师慎斋七十》的全诗如下:廿年不向市城行,闲看桑麻自长成。道貌肥来知战胜,儒冠挂后觉身轻。北窗意味人千古,西序声名子一经。髫龀门生今白首,称觞还听后堂笙。
  • 这首诗通过对陆师慎斋的赞美和对自身经历的回顾,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友人成就的敬佩。通过描绘陆师慎斋的生活状态和他的学术成就,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1. 诗歌的艺术特色与价值
  • 从艺术角度来看,《寿陆师慎斋七十》语言平易流畅,用词考究,既有深沉的情感表达,也有哲理性的思考。这种风格不仅体现了唐顺之的个人特色,也反映了明代诗歌的发展特点。
  • 从文化价值来看,《寿陆师慎斋七十》作为唐顺之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也为研究明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文本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风貌。

《寿陆师慎斋七十》不仅是唐顺之个人文学成就的象征,也是明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不仅可以感受到唐代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可以从中领悟到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