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怡闲六十

古来仙客说长髯,今日髯翁亦是仙。
家近县门不识令,身居城郭亦耕田。
鸠形正可供扶杖,亥字还看纪岁年。
共羡高门将有待,贤郎文藻更翩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褚怡闲六十》是明代著名诗人唐顺之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还因其深刻的社会意义而广受赞誉。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
  • 唐顺之:唐顺之,明代儒学大师、嘉靖八才子。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人,还是一位深谙儒家思想的学者。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创作背景:虽然《褚怡闲六十》的创作年份不详,但根据其诗的内容和风格分析,可以推测这首诗应创作于明朝中后期。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氛围为诗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
  1. 诗歌原文
  • 鸠形正可供扶杖:形容人虽年老体衰,但仍保持着坚韧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如同鸠鸟虽小但能高飞。
  • 亥字还看纪岁年:暗示了岁月如流水般悄然流逝,提醒人们珍惜时光,积极生活。
  • 共羡高门将有待:表达了对那些有才能却未得到重用的士人的同情与敬佩。
  • 贤郎文藻更翩翩:赞美了那些才华横溢的年轻人,鼓励他们追求学问,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1. 诗歌鉴赏
  • 意境深远:《褚怡闲六十》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与思考,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
  • 寓意丰富:诗歌中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家近县门不识令”反映了社会的不公,而“身居城郭亦耕田”则体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 语言优美:唐顺之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歌既富有美感又不失深度。

《褚怡闲六十》不仅是唐顺之个人的代表作之一,更是明代诗歌艺术的杰出体现。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优美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