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宾月楼空江秋笛二卷后

爨下有焦桐,柯亭有枯竹。何期得遇蔡中郎,一取为琴一为笛。
中郎已死知音稀,每有奇物谁能知。汨没泥沙弃水火,令人往往心伤悲。
国初至今二百载,其人与骨今安在。二图沦落在人间,墨迹依稀犹未改。
吾乡陈伯炜、郑浮丘,两人前辈称风流。坐宾楼上三更月,吹笛空江万籁秋。
名公诗句题应遍,画图潇洒尤堪羡。恍若笛声江上闻,尚疑月色楼头见。
当年弃置废簏中,蠹鱼蚀尽尘埃蒙。余偶得之发大叫,心颜怡悦开双瞳。
吁嗟乎,奇物显晦自有数,岂但柯亭之竹峄山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宾月楼空江秋笛二卷后》是明代文人高启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宾月楼中独自欣赏江水与秋月,以及听到邻家吹笛声的情景。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和赏析:

1. 诗歌内容分析

  • 宾月楼:宾月楼位于何处?它是如何影响诗人的情绪的?
  • 江秋:秋天的江边景色如何呈现,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表达对秋天的感受?
  • 笛声:邻家吹笛声是怎样的,它给诗人带来了哪些思考或情感的变化?
  • 二卷后:这里的“二卷后”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文献或作品,它对诗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诗歌风格与技巧

  • 抒情性: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是通过景物描写、直接抒情还是借景抒情?
  • 意境营造:诗中的“宾月楼”、“江秋”等元素是如何共同创造出一种特定氛围的?
  • 用词选择:“空”、“秋”、“笛声”等词汇的选择有何特点?它们是如何增强或改变诗的情感效果的?
  • 节奏与韵律:诗歌的朗读节奏是怎样的?是否有押韵或使用其他音节上的安排?

3. 文化和历史背景

  • 时代背景:高启生活在哪个朝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如何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 地域特色:宾月楼所在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这些特点如何反映在诗中?
  • 社会环境:当时的社会环境如何影响诗人的创作?是否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

4. 主题和象征意义

  • 自然与人文:诗中自然景观与人类活动(如吹笛)的关系是什么?这种关系体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 孤独与共鸣:诗人在宾月楼上感受到的孤独与邻家的笛声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是否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 审美追求:诗人对于自然美和文化美的把握达到了怎样的高度?他的诗歌在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反响?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题宾月楼空江秋笛二卷后》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