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下有焦桐,柯亭有枯竹。何期得遇蔡中郎,一取为琴一为笛。
中郎已死知音稀,每有奇物谁能知。汨没泥沙弃水火,令人往往心伤悲。
国初至今二百载,其人与骨今安在。二图沦落在人间,墨迹依稀犹未改。
吾乡陈伯炜、郑浮丘,两人前辈称风流。坐宾楼上三更月,吹笛空江万籁秋。
名公诗句题应遍,画图潇洒尤堪羡。恍若笛声江上闻,尚疑月色楼头见。
当年弃置废簏中,蠹鱼蚀尽尘埃蒙。余偶得之发大叫,心颜怡悦开双瞳。
吁嗟乎,奇物显晦自有数,岂但柯亭之竹峄山桐。

《题宾月楼空江秋笛二卷后》赏析

诗中,“爨下有焦桐,柯亭有枯竹。”,诗人以简洁的两句描绘了场景,展现了一种清幽脱俗的意境。焦桐和枯竹,作为自然之物,象征着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景物,更蕴含了作者对于生命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赞美。

“何期得遇蔡中郎,一取为琴一为笛。”,这句诗则引出了诗人对音乐的深情厚意。通过引用历史上著名的音乐家蔡中郎,诗人表达了他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希望人们能欣赏到这种艺术,理解其背后的深意。

“中郎已死知音稀,每有奇物谁能知。”,诗人感叹知音难觅,表达了一种悲凉的情绪。然而,在这份悲凉之中,也体现了一种深沉的思考。诗人意识到,真正的艺术和奇物需要被人们理解和接受,但往往因为种种原因而被埋没或忽视。这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批判。

“汨没泥沙弃水火,令人往往心伤悲。” 这里,诗人用“汨没泥沙”和“弃水火”形象地描述了艺术品被忽视或被遗忘的状态。而“心伤悲”则表达了人们对这些艺术的无奈和心痛。

“国初至今二百载,其人与骨今安在。”,诗人感叹时间流逝,那些曾经的艺术家已经离我们而去。这句诗既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也暗示了艺术的传承与断裂。

“二图沦落在人间,墨迹依稀犹未改。”,诗人用“沦落”和“墨迹依稀”描绘了艺术品在人间的处境。尽管经历了沧桑,但它们仍然保留着最初的印记,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过去。

《题宾月楼空江秋笛二卷后》是徐熥借古喻今的作品。通过对焦桐、柯亭、蔡中郎等意象的运用,诗人表达了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也对艺术被忽视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通过对诗句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领略他的艺术才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