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椿树几凌霜,萱草萱花共北堂。
但得阶庭留戏彩,不应诗酒尚佯狂。
蟠桃更献千秋颗,银烛谁分此夜光。
一客燕台家万里,几回温清待黄香。
老父寿日次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唐伯元的《老父寿日次韵》是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从诗的具体内容、作者生平以及文学背景等方面进行深入介绍:
作品内容:此诗以“老父寿日”为主题,描述了家中老人寿辰的场景和氛围。诗中提到的“八千椿树几淩霜”,象征着长寿与坚韧不拔的精神;而“萱草萱花共北堂”,则表达了对家人的深深祝福。诗句中还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如“但得阶庭留戏彩,不应诗酒尚佯狂”,展现了一种超脱物质享受,专注于精神层面的追求。
作者生平:唐伯元,明代广东澄海人,字仁卿。《老父寿日次韵》的创作时间虽未明确,但从诗的内容来看,可以推测这首诗是在唐伯元任南京吏部文选司郎中期间所作。他在任职期间曾辅助尚书孙丕扬,反对王守仁从祀文庙,并有《二程年谱》等著作,表明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官员。
文学价值:《老父寿日次韵》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研究明代诗歌的重要文献。诗中的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都极具特色,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此外,该诗在语言运用上也颇为讲究,通过精心挑选的词汇和句式,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和阅读体验。
《老父寿日次韵》不仅是一首描写家庭庆典的文学作品,更是作者对人生哲理、社会现象及个人情感深刻反思的体现。它不仅是明代诗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爱好文学的朋友而言,深入研究和欣赏唐伯元的这首诗不仅能增长知识、提升审美能力,更能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