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丈乞身未允闻已南归集杜遥寄

想见归怀尚百忧,何时更得曲江游。
十年戎马暗南国,万里烽烟接素秋。
可念此公怀直道,焉知李广未封侯。
杖藜叹世者谁子,天入沧浪一钓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司马丈乞身未允闻已南归集杜遥寄》是明代诗人唐伯元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相关介绍:

  1. 作者简介
  • 唐伯元,字仁卿,明朝广东澄海人。他的生平事迹在历史上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在他反对王阳明从祀文庙一事上。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想见归怀尚百忧,何时更得曲江游。十年戎马暗南国,万里烽烟接素秋。杖藜叹世者谁子,天入沧浪一钓舟。
  • 这句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以及对国家动荡的无奈感慨。通过对比“曲江游”和“万里烽烟”,诗人展现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战争背景下的无奈。
  • 这一句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叹。
  1. 诗歌注释
  • 杖藜叹世者谁子:拄着拐杖叹息世事的人是谁的孩子?这里的“杖藜”象征着年老体衰,而“叹世者”则表达了对世界局势的担忧。
  • 天入沧浪一钓舟:苍茫的大海中只有一只渔船。这里用“沧浪”来象征广阔的天地,而“渔舟”则代表了诗人自己。
  1. 诗歌创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唐伯元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1. 主题思想
  •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感慨。通过对国家现状的描绘和对未来的期许,诗人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动荡的不满。

《司马丈乞身未允闻已南归集杜遥寄》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