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性海讲师

云扉景气清,曾听话无生。
丈室文殊座,双林舍卫城。
龙泓循故道,宝殿丽新甍。
闻说胥江口,袈{波上衣}渡晚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学性海讲师》是一首明末清初诗人袁华创作的古诗,这首诗以清新脱俗的笔触描绘了寺庙的景致和宁静的氛围,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佛门圣地的向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袁华:袁华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诗人,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文关怀。他擅长运用诗歌来抒发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因此其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1. 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 原文
    云扉景气清,曾听话无生。
    丈室文殊座,双林舍卫城。
    龙泓循故道,宝殿丽新甍。
    闻说胥江口,袈波渡晚晴。

  • 译文:云开日丽,空气清新,曾经听过佛语,心境无生。殿堂中供奉着文殊菩萨,周围环绕着两棵大树。沿着古老的河道前行,宝殿壮丽如新生。听说在胥江口有一座寺庙,傍晚时分,和尚们乘坐袈裟渡过江面。

  1. 诗中的意象
  • 云扉景气清:描绘了一幅清晨或傍晚时分,阳光透过云层的景象,象征着新的开始或希望的到来。
  • 文殊座、舍卫城:分别指的是佛教中的文殊菩萨和舍卫国(古印度的一个地名),代表了佛教文化和修行之地。
  • 龙泓、宝殿:龙泓象征着河流,宝殿则代表寺庙的庄严和神圣。
  • 胥江口、袈波渡晚晴:描述了在夕阳下,和尚们乘坐袈裟渡过胥江口的情景,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寻求心灵的平和与安宁的主题。

《学性海讲师》不仅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受到赞誉,更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文化内涵而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文献。通过这首诗,可以深刻感受到古代文人对佛学的虔诚信仰以及他们在追求精神寄托时的执着与坚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