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铁崖先生

昔客钱塘日,曾陪杖履行。
授经终卒业,问字屡称觥。
南国衣冠远,东维砥柱倾。
平生三史辨,大义日星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铁崖先生》是明代诗人袁华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铁崖”先生生平的缅怀,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以下是对《挽铁崖先生》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袁华:明苏州府昆山人,字子英,工诗,尤长于乐府,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有《可传集》、《耕学斋诗集》。
  1. 诗歌原文
  • 前四句:“昔客钱塘日,曾陪杖履行。”描述了袁华曾经在钱塘(今杭州)的日子,以及他与友人一起行走的情景。
  • 后四句:“授经终卒业,问字屡称觥。”表达了袁华在教学过程中的尽职尽责,以及他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
  1. 诗歌赏析
  • 艺术手法:该诗采用了传统的五言律诗形式,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描绘历史场景和个人经历,展现了袁华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才华。
  • 思想内涵:诗中既有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之情,也有对时代变迁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作者对正义、忠诚等价值观念的推崇。
  1. 创作背景
  • 袁华在洪武初年曾任苏州府学训导,对教育事业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 《挽铁崖先生》的创作,可能受到当时社会动荡和历史变迁的影响,通过对“铁崖”先生的缅怀,寄托了作者对历史和未来的思考。
  1. 文化影响
  • 《挽铁崖先生》作为明代的文学作品,其艺术成就和思想深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展示了明代诗歌的魅力,也为研究明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境界,进一步领略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挽铁崖先生》不仅是明代诗人袁华的杰作,也是研究明代诗歌发展史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明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才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