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晴烟淡又浓。曙鸦飞散尽、树头红。林莺催请晓匆匆。啼声好,唤动少年丛。
纨扇落花风。苏堤三月景、水溶溶。清音度水间歌钟。寻不见,春在绿杨中。
小重山 · 柳浪闻莺
介绍
《小重山·柳浪闻莺》是诗人陈霆创作的一首词,这首作品不仅体现了陈霆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然美景的细腻捕捉和情感表达。以下是对这首词的介绍:
创作背景:《小重山·柳浪闻莺》的创作背景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陈霆,字声伯,号水南,浙江德清人,是一位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师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在明朝中期,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环境和思想倾向受到宦官刘瑾等权贵的影响,政治氛围较为复杂。而陈霆本人则因直言进谏得罪了刘瑾而被贬谪至六安担任判官。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在逆境中继续致力于文学创作,其诗意境颇为萧洒,才气坌涌,故往往不暇检点。
词作内容:《小重山·柳浪闻莺》描绘了一幅春天柳絮飘散、林鸟啼鸣、春风拂面的生动画面。词中的“一抹晴烟淡又浓”与“曙鸦飞散尽、树头红”相互映衬,勾勒出清晨的景象。林莺的啼声“好,唤动少年丛”更是渲染了春日的氛围,让人感受到青春活力和生命的勃发。同时,词人通过“纨扇落花风”、“苏堤三月景”等意象,展现了西湖苏堤三月的风景,以及“清音度水间歌钟”的宁静美好。
艺术特色:《小重山·柳浪闻莺》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首先,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比喻,如“一抹晴烟”“曙鸦”等,这些意象丰富了词的表现力,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其次,词的语言优美,既有豪迈激越的情感,又有细腻的描写,使得整首词既有力量感又不失柔美。最后,陈霆的这首词还体现了他的词学成就和对宋代词人的传承。例如,陈霆的豪迈激越有苏轼、辛弃疾的遗范,这表明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
《小重山·柳浪闻莺》不仅仅是一首词,更是陈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产物,它不仅展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情怀。通过对这首词的研究和解读,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欣赏明代文学的魅力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