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人热汗如雨翻,十日三过大夷滩。有身不为驱王事,孰使奔走于其间。
滩流湍急滩石顿,屹上知苦真难下。惊疾舟师戒之哉,远道之人胡为来。
过兹险恶途,茫然心悲哀。吁嗟大夷及小夷,吼如猛兽胡为之。
安得凿山五千仞,划汝凶顽为坦夷。吾家有溪名温塘,不冲不激且平常。
任汝两夷自为险,不用拂枕归吾乡。
过大夷滩
介绍
《过大夷滩》是明代诗人袁应文创作的诗作,描述了舟人经历大夷滩的艰险过程及其感受。诗中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以及个人遭遇的感慨。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涵和历史价值。
从文学角度来看,《过大夷滩》展现了明代诗歌的特色。袁应文作为明代的杰出派诗人,其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所成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过大夷滩》以其简洁而有力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大夷滩的自然环境和舟人的艰辛旅程。诗中的“十日三过大夷滩”表达了舟人反复经历的艰难,“惊疾舟师戒之哉,远道之人胡为来”则描绘了人们对这一危险地带的恐惧与无奈。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自然的严酷,也体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感。
从思想内涵来看,这首诗深刻地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命运及社会现实的思考。诗中“安得凿山五千仞,划汝凶顽为坦夷”表达了一种理想的境界——希望有力量去改变恶劣的环境,使之变得平和宁静。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反映了人们对于改善生活条件、消除苦难的渴望。此外,诗中“吾家有溪名温塘”,“不用拂枕归吾乡”等句子,透露出诗人对于家乡的眷恋与不舍,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从艺术手法上看,《过大夷滩》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吼如猛兽”)和夸张(“惊疾舟师戒之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具体描写,如“滩流湍急滩石顿”,“屹上知苦真难下”,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大夷滩的恶劣环境和舟人的艰辛。这种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让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还能深刻理解诗人所要传达的信息和主题。
《过大夷滩》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明代社会风貌和文化精神的体现。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的哲理以及社会的变迁。对于有兴趣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文化的人来说,阅读并研究这首诗无疑是一次富有启发性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