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 春雪咏兰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解佩凌波人不见,漫说芷珠宫阙。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
当日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念奴娇·春雪咏兰》是一首明代诗人陈子龙创作的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陈子龙(1608年-1647年),字明远,号大樽,广东南海人。他是一位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因参与南明政权而闻名于世。他的诗作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疾苦,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1. 诗词原文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解佩凌波人不见,漫说蕊珠宫阙。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

  2. 诗词鉴赏

  • 意境深远:该词通过描绘春日里的雪景,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憧憬。
  • 情感真挚:陈子龙在词中不仅抒发了个人的哀愁和失落,更是将自己的民族情感融入其中,使得这首词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
  • 构思巧妙:词中的“千里龙山飞雪”等意象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使得整首词读起来如同一幅生动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1. 文化背景
  • 明亡之后,许多文人墨客都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陈子龙作为一位南明的遗臣,其作品自然充满了对故国的怀念以及复国之志的表达。
  • 《念奴娇·春雪咏兰》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历史情境紧密相关,通过对春雪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国家的深深忧虑。
  1. 后世影响
  • 《念奴娇·春雪咏兰》不仅是陈子龙个人情感的宣泄,也是明末清初时期文人心态的真实写照。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后人提供了研究这一时期文学和社会的重要资料。
  • 该词在文学史上的出现,使得“春风化雨”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体现了文人对于时代变迁的敏感反应以及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念奴娇·春雪咏兰》是一首充满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文学作品。它不仅仅是陈子龙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文人的社会责任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