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官方灭膳,私第且停杯。
步宿如家食,朝云向晚开。
蚁游枯树侧,鹊噪嫩林隈。
无数烦忧积,中宵绕象台。
祈雨斋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祈雨斋居》是明代诗人毕自严创作的七言绝句。下面,将更深入地探讨这首诗:
作者背景:毕自严,明山东淄川人,字景曾,万历二十年进士,授松江推官。天启元年辽阳陷落后,他因廷议加强海防而被调任太仆卿。在南京期间,他曾因忤魏忠贤而引疾归。崇祯初年,又起为户部尚书,条陈诸事皆得帝允行。后因事被劾下狱,获释后终致仕。
作品原文与鉴赏:毕自严的《和张华东年翁斋居祈雨韵》以雷电惊心之景开启,描述了一幅天地间雷霆交加的景象。诗中“初衣已遂无他愿,但乞时丰供税钱”反映了他对天下百姓生计的关切和祈祷丰收的愿望。此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豪迈情怀,还体现了他深厚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
文学风格:《祈雨斋居》作为一首七言绝句,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毕自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雷声、闪电和雨水交织的情景,以及诗人内心的期待与不安。整首诗既有壮阔的气势,又有深刻的哲理思考,体现了明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毕自严的《祈雨斋居》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通过对自然景象的刻画,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以及对和平盛世的向往。这种独特的艺术处理方式,使得他的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祈雨斋居》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