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 琵琶

三尺冰弦,夜深弹破青天窍。意中人杳,只有清光到。
芦荻萧萧,都入相思调。愁怀抱。嫦娥心照,诉与伊知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点绛唇·琵琶》是清代毛奇龄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其精湛的艺术成就和深沉的情感表达,成为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下面将详细探讨其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及其深远影响:

  1. 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毛奇龄,字远量,一字秋珠,号齐山,浙江杭州人,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不仅精于诗赋,亦擅长书画。
  • 作品流传:尽管毛奇龄的诗词作品在后世并未留下详细的编撰,但从现存的文献中可知,他在文学上的贡献颇为显著。他的词作,特别是《点绛唇·琵琶》,被后人传颂不衰。
  1. 艺术特色
  • 意境渲染:《点绛唇·琵琶》通过“三尺冰弦”和“夜深弹破青天窍”等描绘,营造出一种高亢激越的音响效果,使读者仿佛能听见琵琶声穿透天际,传达出强烈的情感。
  • 情感表达:“意中人杳”与“芦荻萧萧”等意象,不仅衬托出词人的孤独与思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 文化内涵:词中的“三尺冰弦”,不仅指代琵琶的音色清冷,也隐喻着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冷漠。而“夜深弹破青天窍”则表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强烈情感,展现了词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独特感受。
  1. 影响与评价
  • 历史评价:陆锡明在《点绛唇·琵琶》中采用了典型的古词风格,通过对音乐和情感的描绘,深刻表达了词人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此词不仅展示了词人在艺术上的造诣,更体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 现代评价:时至今日,《点绛唇·琵琶》仍然被广泛传唱,被视为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艺术魅力和情感深度,使其跨越了时间的限制,持续吸引现代人的注意和研究。

《点绛唇·琵琶》不仅是毛奇龄在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更是中国古典词曲艺术的瑰宝。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人的情感世界和艺术追求,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