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之水四章

芦之水,不容舠。
炎夏仲月,火云熇熇。
我行无期,仆夫告劳。
虽劳矣,我心则敖。
芦之水,不容苇。
炎夏仲月,火云旆旆。
我行无极,仆夫告瘁。
虽瘁矣,我心则惠。
奉命徂征,适彼王郊。
王郊无毛,室家嗷嗷。
仆夫之劳,犹可敖也。
室家嗷嗷,不可敖也。
奉命徂征,适彼王遂。
王遂如燬,饥人如猬。
仆夫之瘁,犹可惠也。
饥人如猬,不可惠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芦之水四章’,是明朝著名诗人区大相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此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战争以及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和独到见解。以下将对文学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炎夏仲月,火云熇熇。我行无期,仆夫告劳。虽劳矣,我心则敖。芦之水,不容苇。炎夏仲月,火云旆旆。我行无极,仆夫告瘁。虽瘁矣,我心则惠。奉命徂征,适彼王郊。王郊无毛,室家嗷嗷。仆夫之劳,犹可敖也。室家嗷嗷,不可敖也。
  2. 诗歌赏析
  • 艺术风格:“芦之水四章”以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生动描绘了夏日里的场景。四句诗中分别以“火云熇熇”、“火云旆旆”等形象比喻夏季的酷热,通过这种直观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夏日的炎热。同时,诗歌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我行无期,仆夫告劳”与“王郊无毛,室家嗷嗷”进行对比,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又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负担。
  • 主题思想: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通过“火云熇熇”、“火云旆旆”等词语的运用,诗人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苦难和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同时,诗歌中的“室家嗷嗷”一句,更是直接揭示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灾难。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芦之水四章”创作于明朝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战乱频繁,民生凋敝,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区大相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个人经历:区大相(1549—1616),字用儒,号海目,明广东高明人。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其一生仕途坎坷,曾两度辞官归隐。这些经历使得他的作品中蕴含着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使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1. 诗歌意义
  • “芦之水四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主题思想,不仅在文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更在社会层面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它不仅是区大相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 在现代社会,虽然战争已不再存在,但区大相通过“芦之水四章”所表达的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依然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要珍惜和平、关注民生,努力构建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
  1. 现代应用
  • “芦之水四章”作为一部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传播,还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文艺演出、教育课程以及学术研究中。
  •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芦之水四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学习古人对生活、战争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感悟。这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同时,我们也应积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使之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芦之水四章”作为明朝诗人区大相的杰出作品,不仅以其优美的文字、深邃的主题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通过深入研究和欣赏这一经典之作,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才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