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高望公还山

相消残垒客言归,剩有青山慰布衣。
十载感人同社燕,一朝愁我对春晖。
江阴思向垂阳结,天远情牵野鹜飞。
言慕鲁连东海蹈,空怀贫食故山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高望公还山》是明末清初诗人张穆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作于明朝晚期,反映了作者对友人归乡的复杂情感。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背景和特点的介绍:

从创作背景上分析,张穆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许多作品都蕴含了深刻的时代印记和社会批判。在这首诗中,“十载感人同社燕,一朝愁我对春晖”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十年如一日的友情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对国家未来可能遭遇的忧虑。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从艺术特色上分析,张穆的诗歌语言精炼,意象丰富。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载体,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兴衰相联系,使得诗歌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富有哲理意味。例如,“江阴思向垂阳结,天远情牵野鹜飞”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从主题思想来看,《送高望公还山》不仅仅是一首送别之作,更深层次地表达了诗人对于友谊、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诗人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关切,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大胸怀。

从文学价值上分析,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是张穆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明代诗歌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对于理解当时的文学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送高望公还山》作为张穆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具有深刻的意义。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展示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卓越的艺术才华,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